昨晚天空又落下了雨点,大大小小的雨滴落在校园里,低年级的小朋友在操场上欢快的奔跑,移动的小小身影像一朵朵蓝色的小花在飘移,欣喜的看着他们,大脑里再次浮现出苏霍姆林斯基的帕夫雷什中学,如果在这样盛夏的时节,天空落下了雨点,苏老师会带着孩子们干些什么呢?是不是会像我一样站在雨里,眯着双眼凝望着这群可爱的天使绽开笑容?或者与他们一起奔跑在雨里呢?
穿梭在由欢乐汇成的雨帘中,缓步走上楼梯,教室里又传来了啪啪的声音,看来被班主任严禁的纸炮又偷偷上演了。
到底能不能打炮仗?
看着欣喜若狂的学生,我开始思考:
首先,打炮仗不存在安全问题,只是自己的一种娱乐;
其次,打炮仗有利于学生负面情绪的宣泄。在复习冲刺阶段,在题海中长时间战斗的学生很容易产生思维疲惫,当他们在难题面前被打败的时候,他们急需要将这些坏情绪宣泄掉,而炮仗正好能满足学生的这种需求。所以,当下课后,玩炮仗的同学总是出其得多,尤其是一些女生也加入了进去,像我童年时那样,在疯狂的甩与啪啪的声音中释放着所有的不快与不满。
另外,炮仗带来的喜庆气氛,也很容易缓解课堂带来的紧张感。炮仗的声音与鞭炮的声音极为相似,一阵阵啪啪啪的声音响起时,每个学生的脸上都是笑容,课堂上的那种消极情绪、疲惫状态一扫而光。大家都沉浸在喜悦的气氛中,让大脑得以充分休息,并吸入大量的氧气,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了充分准备。
因此,基于以上三方面的考虑,当看到学生围着圈,甩胳膊响纸炮的时候,我并没有像班主任一样制止,而是在旁边给他们数着“一、二、三”,与他们一起游戏。
其实,生活不是一根紧绷的弦,张弛有度才是生活基本的节奏,就像春有百花,秋有月一样,上课就专注的学习,下课就痛快的玩。
除了课上与课下的节奏。
课堂本身也应该有节奏感。
今天下午主要的学习任务是分组完成四组辩论题。当我将任务安排下去的时候,教室里跟以往无数次写作一样,大家都在安静的写作,没有任何躁动,即使不会写的也在我的指导下,动起了笔。
大约半个小时后,安静的教室开始有了骚动。
就像坐在钱塘江看大潮奇观的游人一样。
如果学生一次作品完成后,没有形成及时反馈评价的闭环,学生就缺少了被激发兴奋的机会,可能会影响到他们之后的写作。
所以,我先采取小组合作补充的做法,让小组长综合大家的意见,先形成小组意见,之后,又将各小组长组成大组进行二次补充讨论,最终选出一个人或几个人进行“微演讲”。
就像下课后的纸炮一样,随着“任务”安排的完成,教室里到处是热闹的讨论、争论。
很长时间没进行这样的微演讲了。
新教育的十大行动之一就是培养卓越口才,不仅能提升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锤炼学生的思维,还能训练和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所以,当他们小组讨论结束后,由邢子豪主持,我们举行了有趣的“微演讲”活动,有趣的辩题,学生逻辑清晰的演讲,再加上我们设计的“海王星微演讲”情境,给了学生一种奇妙的感觉。
因此,当两节课后服务结束的时候,我们的教室也再次进入平和与安宁。
教学是讲求节奏的。学校教育编排的作息时间表,课程的科学穿插,都是基于人的一种节奏感的考虑。作为教师只有顺应这种节奏,像起伏的波浪一样,在潮起潮落中,才能让教育自然发生,让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成为可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