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哲学近几年在国内发展的十分快速,在这之前,已有一些出版社投入了相关书籍的引入、翻译与发行。没有这些出版社与编辑的努力,今日儿童哲学的面貌会是如何,谁也不好说。
这是我第二次给儿童哲学读物写导读,导读的是一套五册的图文书。(华东师大刘梁剑教授亦撰写一篇导读,能和刘教授并列,我感到十分荣幸)
下面是我为这本书写的导读内容,主要谈几点:
第一、儿童哲学在亲子教育中的价值与作用。
第二、亲子共读绘本时,父母要注意的技巧。
希望下列导读,有助于家长、教师或其他大人,在有机会和孩子共读绘本时,能让你们共同领略哲学的光彩、书籍的美,以及温暖的家庭时光。
当然!我愿意为这套图文书写导读,在于我认可且喜欢它的内容。在此推荐。
导读:提升哲学思维,让孩子成为「幸福的人」
1.
格林童话中有个家喻户晓的故事,叫做《睡美人》。
《睡美人》讲述一位公主在出生的时候,受到坏巫婆的诅咒,「公主将在十五岁的时候,手指被纺织机的纺锤刺伤而死」。
因为诅咒的效果太强,好巫婆没办法消除诅咒,只能缓解,于是诅咒变成「公主将被纺锤刺伤,但她不会死,而是陷入永恒的沉睡,直到有天被爱她的王子拯救」。
故事中,国王为了保护公主,于是把全国的纺织机都毁掉。但是,公主依旧在十五岁的时候,在偶然的机会中,碰巧找到一台藏在老楼深处的纺织机。
由于公主没有见过纺织机,所以她很好奇的用手触碰纺织机各处,结果一不小心,她的手指被纺锤刺破,瞬间陷入沉睡……
2.
谈到《睡美人》中公主的遭遇,你想到什么呢?
我想到的是,如果国王当初的做法不是将全国的纺织机都藏起来,而是教公主认识纺织机,了解纺织机可能带来的危险,也许公主便反而不会被纺锤伤害,因为她拥有保护自己的知识与方法。
你说,这是不是很像某些大人谈到「您们要我诚实,但您们自己有时却对人说谎?」、「人死后会去哪里?」、「为什么有些东西别人家有,我们家没有?」等议题时的态度呢?
有些大人不知道该怎么回应孩子,就用回避来应对。此外,有些父母可能会回应孩子,但他们的回应仅仅只是提供「标准答案」,并没有给予孩子思考的空间,反而让孩子的认知受限。
结果孩子们对这些问题始终一无所知,等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再次遭遇类似事件,往往就像《睡美人》中的公主,因无知而陷入困境。
况且,现代社会的变化太快了!生活的旧问题还没解决,新的问题又迎面而来。
就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UNESCO)撰写的《学会生存》(Learning To Be:the World Of Education Today And Tomorrow)一书所述,人类的知识就像放射物质,也有半衰期。知识半衰期从18世纪的8、90年,到21世纪衰退至3年。
2013年,英国牛津大学针对702种工作作分析,发现有47%的工作会在未来二十年内消失。
种种现实都在告诉我们,无论大人们多想保护孩子,都不可能为孩子做好万全准备。
3.
虽然我们不可能永远保护我们的孩子,因为我们总会衰老、会落伍,但我们可以帮助孩子培养保护自己的能力,使他们更好的活出自我,成为能灵活因应社会变化的现代公民。
近几年于国内愈发受到重视的「儿童哲学」,就是通过培养孩子的哲思能力——包括创造思维、批判思维、关怀思维、协同合作的思维等——实现我们对孩子的关切与期许:让孩子活出属于自己的幸福。
然而,培养孩子哲思,并不是要孩子背诵哲学家讲的话,或是拿它来考试。而是首先能让孩子养好对哲学的「胃口」,培养他阅读相关书籍的意愿,进而让孩子在阅读中随着书本的内容展开对于万事万物的哲学思考,逐步启发他的人生智慧,使他成为自己人生问题的解答大师。
本套绘本,就是一套适合启发孩子智慧的入门书。
这套书以「问题」为出发,五个主题,分别指向五个重要的哲学议题,亦是每个人成长过程中都得处理的人生课题:
一、长高就是成长吗?
就像苏格拉底说的,我们需要「认识自己」,方能更好地活出自我。但活出自我不等于自以为是,自我实现也不是想干嘛就干嘛。成长会遭遇的课题:「比如学习一定是痛苦的吗?」、「女孩就适合学文科吗?」等孩子关心的议题,书中都有所呈现。
二、什么是死亡
在我教授的经验中,孩子对死亡议题特别感兴趣。我们需要引导孩子了解死亡,因为死亡是每个人都无法逃避的人生体验,通过面对「如何死」,得以使我们反思「如何活」。如果你不知道该怎和孩子谈死亡,和孩子共读这本书是个好方法。
三、爱与爱也有不同吗?
我们每个人都处在关系中,而关系中的重要议题就是「爱」。我们需要学习如何去爱,好使孩子更完整的理解亲子、朋友等人际关系的差异,懂得爱、表达爱与如何去爱。
四、我们可以撒谎吗?
撒谎牵涉到儿童认知发展中的「想像力」,是我们判断孩子心智成熟的要素之一。同时,撒谎也牵涉到判断真假的认识论课题,以及利己与利他的伦理学课题。比起强硬禁止撒谎,让孩子能辩证性地理解撒谎的意义与作用,更有助于他成为一位负责任,又有创造力的人。
五、怎么样才算公平?
人天生就有喜好公平,不喜不公的天性。在哲学中,这是一个有关正义与公理的课题,大到社会、政治,小到社群、家庭,我们无时无刻不在思索「真正的公平」,包括让孩子学会尊重差异、程序正义、建立一个良序社会等议题,使我们的孩子成为一位能与社会共融,不孤立与落单的个体。
4.
最后,我提供几个使用绘本的方法,让各位爸妈和孩子更能物尽其用:
第一、回归亲子阅读
绘本和其他类型书籍最大的不同,在于绘本提供亲子共同阅读,借此连结互动的空间。不只是读绘本给孩子听,而是和孩子一起读,并顺着孩子的阅读速度和逻辑,「紧紧跟随」孩子的目光与思想,成为他探索这本书的伙伴。借此,孩子不仅能因为书的内容得到启发,亲子关系也得以升华。
第二、陪读时,保持倾听
以我们这套书为例,书本除了有趣的图画,基本是以「问与答」的方式推进思考,而回答的方式是以「事例」回应,而不是跟孩子谈硬道理。
读到这些段落,我们可以将里头的问题抛向孩子,像是「你同意吗?」、「这里面是这么说的……,宝贝,你是怎么想的呢?」。借由书中提出的问题,引发孩子对这些问题的自我思索。
倾听,能使孩子感受到「爸妈是在乎我的」,这会增强他阅读和思考的动力。同时,借由倾听而延伸出的问题,才是孩子在意的,而不是因为父母「拽着」他们,他们才不得不回应的问题,这也能让我们看见孩子在意的是什么,看重的又是什么。
第三、提问与生活经验相关的问题
当孩子回应后,我们也不要着急下定论,或要他们立即接受我们的想法。尤其当孩子的回答出乎我们的意料,这时,我们可以继续追问,并在追问同时给予鼓励:「为什么你会这么想呢?妈妈从来没这么想过呢!你可以告诉我吗?」、「你这么说,爸爸不太懂,你可以举个例子吗?」
持续提问,才能帮助孩子持续思考。一旦我们着急回答,我们就在扼杀孩子练习思考的机会。
更重要地,我们的提问要贴近孩子的生活,尽可能让孩子以他们自己的生活体验为例。这使我们有机会听到孩子的心声,往往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对孩子产生更丰富的认识。
第四、做笔记
每次在和孩子阅读完绘本后,我们可以就孩子当天阅读的走向、问与答,印象深刻的问题,特别是尚未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这样当我们继续阅读绘本时,能够延续这些阅读的印记。
这一来可以使孩子继续推演他的思考,二来还能给予孩子「我们记住你说过的话」所带来的情感黏性。
最后,祝愿有幸阅读这套书的大小读者,都能通过这套有深度又有趣的哲学内容,获得关于「活出幸福人生」的启发与智慧。
高浩容(哲学博士、台湾哲学咨商学会监事、儿哲教师)
2023/07/11
上海
作者:高浩容。哲学博士,前台湾哲学咨商学会监事。著有《小脑袋装的大哲学》、《写给孩子的哲学思维启蒙书》等著作。公众号:"容我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