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当重大灾难发生后,你所要知道的基本损伤处理方法

当重大灾难发生后,你所要知道的基本损伤处理方法

作者: 贵鬼先生 | 来源:发表于2016-06-24 11:33 被阅读152次

从汶川地震、玉树泥石流、到昨天的阜宁龙卷风冰雹袭击事件,我们在遭遇重大天灾时会感到人的渺小。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华夏民族在灾难面前展现出的凝聚力和永不言弃的精神让人感动。

感动归感动,但是救援是需要时间的。倘若遭受灾害而救援未到,遇灾后一些基本的自救方法或许可以帮助你挽救自己或是别人的生命。这篇文要讲的,是灾后出现身体伤害时的基本自救方法。

一、休克昏迷:心肺复苏

先拨打120。

心肺复苏,即人工呼吸。是对于受伤患者不能自主呼吸时的抢救方法。

在专业的救护员考试中,心肺复苏的步骤需要讲究诸多细节。但粗略来讲,心肺复苏可分为三个阶段。

1、判断意识、打开呼吸道

判断意识可分为一听、二看、三感觉。

听声音、看胸廓是否有起伏、三感觉有无微弱呼吸。

打开呼吸道是确保气流能正常流通。

一手食指顶住伤者下颚往上发力,一手掌根按住伤者额部往下发力。(鼻孔朝天一般就打开了)若口鼻腔内有泥沙要及时清除。

(确保咽喉轴与口腔在一条直线上)

图片来自网络

2、胸外按压与人工呼吸

人工呼吸

捏住伤者鼻子,口对口吹气。以包住伤者的口部为准,看到胸膛有明显起伏。

吹完气之后松开鼻子,进行下一次吹气。两次人工呼吸配合30次胸外按压,即30:2。

图片来自网络

胸外按压

按压中点为胸椎剑突。

手掌根部放在两乳头连线中点。

中指放在一侧乳头上,两手重叠,十指交叉、相扣。

两臂垂直,用身体重量向下压。(注意直臂)

两次人工呼吸配合30次胸外按压,频率约为每分钟至少100次。

图片来自网络

注:按压至少5厘米,或目测下陷1/3。

3、循环按压、等待救援

一直重复心肺复苏步骤,直至医护人员到来。

(心肺复苏也可不口对口吹气,防止交叉感染。)

二、创伤出血、止血法

在地震、龙卷风之类的灾害中,很容易出现创流血不止的情形。以下介绍几种止血方法。

1、包扎止血

用于小范围、表层出血。

图片来自网络

2、加压止血

用于小动脉、静脉、毛细血管出血。选用干净棉布、毛巾手帕等覆盖伤口、加压包扎达到止血目的。

图片来自网络

3、指压止血

用于血量较多的伤口。

手指按压近心端的动脉,以达到不出血的目的。

操作要点:

准确掌握动脉压迫点

我们的动脉是提供动脉血的管道,最为直接的寻找方法就是寻找伤口附近能感受到脉搏的地方。

以小腿严重出血为例,寻找同侧大腿动脉,用指压法止血。

压迫力量适中,以不出血为止。

压迫10到15分钟,属于暂时止血法。

保持伤肢抬高

附:基本动脉压迫点

头部出血:压迫点在同侧耳屏上方1.5cm处。

前臂出血:按压处在上臂中段内侧。

手出血:按压处在手腕掌面两侧。

下肢出血:按压处在大腿根部,腹股沟韧带中点内侧偏下。下肢出血一般用掌根或拳头向上按压。

按压止血点

4、止血带止血法

用于指压法无法止血的四肢大出血。

顾名思义,止血带止血法是用止血带压迫血管达到止血目的的止血法,但灾害现场情况紧急,需要就地取材,麻绳、布条等做止血带。

操作要点:

包扎伤口时止血带不能直接接触皮肤,要垫毛巾、棉布之类。

止血带应放在伤口的近心端。

上臂和大腿都应绷在上1/3的部位。

上臂的中1/3禁止上止血带,以免压迫神经而引起上肢麻痹。

要扎的松紧适宜,以停止出血为止。

止血带止血需要放松。

时间过久,可引起肢体缺血坏死。因此要每隔1h(上肢或下肢)放松2∼3min;放松期间,应用指压法暂时止血。

寒冷季节时应每隔30min放松一次。

包扎部位超过两小时,应更换比原来较高位置。

图片来自网络

止血带止血法要注明包扎时间、放松时间的纪录。此举是为了医护人员更好地处理伤情,同时防止肢体未放松缺血坏死。

三、骨折的基本处理方法

不论自身或是别人骨折要遵循不轻易搬动的原则。

紧急搬运原则,稳定

闭合性骨折,四肢骨折需要固定伤肢。硬木条、硬板都可以作为固定物。固定物需要与伤肢隔开,可垫衣物、毛巾。

开放性骨折要进行止血、包扎。

下肢骨折处理

颈部、背部、脊椎骨折应让伤者躺在硬的平面上,不要轻易搬动。因为有些碎骨锋利,搬动过程中易割伤神经造成二次伤害。

骨折伴有剧痛,要安慰伤者情绪。

固定是避免二次伤害有效措施

灾害无情,发生灾害后需要我们积极面对。掌握一些基本的伤害处理方法,将伤害造成的影响尽可能的减小下去。

华夏民族百折不挠,人心齐聚,自然众志成城。

平安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当重大灾难发生后,你所要知道的基本损伤处理方法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hpod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