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跟随着船长从人本主义的视角揭秘“成长”。
其提出自我塑造的五个方向:
1、经验的开放性:对一切经验采取开放的态度,毫无拘束地体验所有的情感和经验,不封闭自我。
已知是限制,未知是自由。很多时候,我们都会带着自己的主观的认知来作出判断。比如当一个人提出某个观点,或我们对于所不擅长的领域,总会习惯性地拒绝去接受这个对于我们来说未知的东西。
特点是当这个观点是与我们本身的观点是对立的,那么,我们就很容易把它否决,不愿意去接纳他人的观点,甚至找出各样的理由来批判它,否决它。
我们常说,对待知识,要保持“空杯”的心态。把自己各种的观点和认知放下,试着从他人的角度去领会对方的观点。
最终,是认同也好,不认同也罢,都是经过一定的思考而形成的,而非在一开始就习惯性用主观的态度去回应它。
所以,想要成长,就是做到对一切的经验都抱有开放的态度,愿意去体验它,尝试它,就像小孩一样,时常保持着好奇心。
2、存在主义的生活方式:对生活有着清新感,生活于存在的每一个瞬间。
我觉得,这就是活在当下吧。
有位成功人士问禅师,什么是修行?禅师说:饿了吃饭,困了睡觉。成功人士觉得奇怪,每个人都是饿了吃饭,困了睡觉,这有何不同呢?
禅师说:当然不同。很多人该吃饭的时候不吃,忙着开会、聊天、看报告,就算边看边吃,也是食不知味。该睡觉的时候又胡思乱想,放不下白天的事,又担心明心的事,大脑无法停下来,就算睡觉,也睡得不熟,醒来还是非常疲倦。
没有活在当下的人,也许这一生都会迷失在各种欲求当中。
所以,我们需要做一个拉着蜗牛去散步的人,适当放慢脚步,去好好看看周围的风景,感受与亲朋好友的喜怒哀乐,好好活在当下这一刻。
3、信任自己:健康的人格犹如一切资料都程序化了的计算机,不需要徙劳地思虑所面临的每一件事就能全面考虑且能对行动的过程迅速做出决定。
真正自信和信任自己的人,会迅速做出自己该有判断,遵循自己的内心,而非任何事情都衡量得失,过多的计较和猜疑。
许多时候,我们的目光总是往外看,用外在的事物作为自己行为的一个参照物,因此总是活在别人的眼光里,总是过份太意他人的评价,总是试图改造别人和改造自己。
我觉得信任自己的前提是为自己负责。当我们百分之百的为自己负起一个成人该负的责任,我们就能从过去的限制我们的信念以及人生模式跳脱出来,真正地做到信任自己,从内心找回对自己的信任和力量。
4、富有自由感:机能健全的人是“意志自由”的人,所有决定都是出于个人意愿,而不是受外部的强制和内部的压抑,相信未来是自己决定的。
武志红老师说:我们都是“中国式好人”。所以我们很少做到真正的意志自由。因为我们受的牵制和牵绊太多,无论是善意还是恶意,还是以爱的名义进道德绑架和控制。
我们很多人都活了父母的翻板,或者按父母规划出来的样子来成长,人身自由,内心不自由,意志也不自由。
面对这些控制, 我们或服从,或抵抗,或愧疚,或压抑,最终把人生过得一塌糊涂。
自由感,更多的是内心的一种状态,它让我们有自主的权利,可以作一个独立的人,遵循内心的声音,引导我们做出做好的选择。
5、高度创造力:富有创造和创新能力,而不是遵循或消极适应社会和文化的传统。
对于这点,我觉得自己是比较缺乏的。可能一直能来,都习惯做一个循规蹈矩乖乖女,而缺乏创造和创新的能力。
习惯性去适应一切,而没有勇于跳于限制去突破自己。
也许就也是我进行写作和学习心理学知识的初衷之一吧。
在这五个自我塑造的五个方向中,我觉得自己在经验的开放性这方面做得相对好些。现在的我,在努力地学习站在他人的角度地理解对方的观点,并作为自己成长的途径之一。
我相信,当我们勇于不断地学习和反思,就能塑造出一个越来越好的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