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这件事情是我一直向往并且喜欢去做的事情,这要追溯到很久以前对文字的热爱上。
不知道大家小时候是不是都这样,小学时候语文老师会要求每天写日记,那时候写的大概就是每天做了什么事情,有什么感想,这是最初的记录方式,从日记开始的。
中学就有了摘抄本,开始是老师要求的,我经常会挑选一个有着漂亮封面的本子来摘抄优美词句,抄一下从书上看到的句子,或者是一些杂志上看到的,那时候很喜欢诗歌,类似于“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这样的现代诗。还有泰戈尔,徐志摩,冰心等等那些文人作者的诗句,总是特别让人着迷。
我对文字、句子开始疯狂的热爱是从抄歌词开始的,那时候班里很流行有歌词本子,这些同学总是会挑选有彩页的本子抄歌词,上面娟秀的字迹,加上歌手的一些贴纸,真的是很喜欢,我自己也做了一个。
我特别喜欢周杰伦的歌,觉得方文山写的歌词真的是太美了,“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菊花残,满地伤,你的笑容已泛黄”“无关风月,我题序等你回”……迷恋这些古风的句子,简单的文字就能描绘的让你觉得美不胜收。从那以后我就一直有一个本子陪伴我,不管是什么总喜欢记录下来。
因为写作而受到夸奖也是在中学,当时就两个同学的作文在全年级被翻阅,其中就有我的,大概是我摘抄了太多的优美词句,是一个积累的结果吧。在写作这件事情我一直讨巧喜欢用收集的句子来拼凑成一篇文章,在我现在来看,就是“太矫情,不能好好说话”这种的,哈哈。
大学包括到现在,我也一直有摘抄的习惯,但是频率降低了,这么多年好像也就写了两三个本子,但是这件事情是不可能完全停下来不做的,因为我会收集一些看到的文章或片段,积累一段时间,突然想整理了,就打开本子,写下来。
摘抄,是一直在做的。关于写作,就没有了。一直断断续续写着一些小片段类似于自己的感受,可每次提笔就觉得自己其实并没有一些成熟的感受可以表达,曾经为了逼自己一把,开了公众号,当时写的影评,想着总得选择一个方向开始吧,可是写了一段时间,发现我对于那些电影其实也没有什么特别成熟的感受,我理解的都是非常主观的东西,就算是看了许多电影看了许多不同的故事不同的生活方式,我对他们的理解依然都只在一个层面上,依然是觉得自己没有太多生活阅历可以去评价一些东西的,就像我也一直想写故事,自己也并没有缜密的结构能力去规划出所有人物的性格特点,对待某件事什么样的反应,我不知道的东西太多了,没有经历的太多了,就完全不知道怎么下手,那段时间就是写些东西也多数是对生活烦恼的倾诉,对自己无能无作为的批判,而我不喜欢这样没有办法平和的自己。我把归结为书读的太少,不能够理解很多事情。
索性就放下了,没有坚持,我开始看书,白岩松说一句话我特别认同“读书就是读自己”。
很长一段时间后我才体会到这句话的能量,那是在看了一段时间的书后,于某个时刻幡然醒悟的。当时不再看电影电视剧,看了许多历史,觉得这个起码是真实一些的,关注的比较多的是近代史,还开始听了梁文道讲书,他讲的范围比较广,各个国家各个种类的有名的书。
让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梁文道在有一集开头说了他上集讲的学术名词太多,有观众说太难懂,他就自我检讨了一下,说以后尽量用通俗的语言翻译给大家。这让我觉得很感动,他是个文人学者,但他并没有那种所谓的傲气就是非要说一些难懂的看上去很高级的学术名词来显得自己多么博学,他不骄不躁,谦卑有礼,让我颇为敬佩。
梁文道还说了一句“大家不要总听我讲的,也听听别家讲的,我讲的不一定完整,不一定权威,大家要多听,多学多比较”这也让我感触颇深,也是我们学习的一个态度,不要执着于一种观点想法,去听听更多的东西,你在这个过程中就逐渐培养了自己的分辨能力,你就更能知道是什么,不是什么。
我读书没有那么功利,没有强逼着自己非要全部看完或者怎样,过去的二十多年足以证明我做不到全情投入一本书中,把每个角落都啃的干干净净,偶尔认真记录了一大堆,也并没有记住什么,所以我觉得,只要有一个点触动我,就很好了,那就是我的收获。不然就算逼着自己看了很多,却没有记住什么,也没有用。
我现在依旧断断续续的记录着一些日常的感受,因为在读自己这件事上,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我也清晰的看到因为记录带给我的好处,就是越来越清晰自己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认同什么,不认同什么。
前段时间蓑依有一句话让我很受鼓舞“往往是开始了才有后来,而不是想清楚了才开始”,写作课就出现了,我思考了一下:
就是我想不想去做这件事情呢?其实是很想的;
是怕自己坚持不下去吗?可是五天完成一篇也不是很紧张啊;
是担心自己没有足够的生活阅历而写不出来吗?也还好,生活也本身就是如此,去观察发现就好了;
那是担心自己写的没有逻辑没有结构,像流水账一样吗?这是困扰确实有。
但我也不在意这个了,总想着写作的章法达不到,条条框框的东西,那就会束手束脚的,就没办法做到真诚的写作这件事了,我不是说完全不需要条条框框的东西,那是后期的事情了吧,现在就算了,哪有那么多担心呀,我也不是要拿诺贝尔,干嘛顾虑那么多。
我一直觉得蓑依是很真诚的人,她的真诚在于她会毫无保留的把自己认同的东西分享给你,她的真诚在于她愿意花费很久的时间做一些毫不功利的事情,五年啊!五年是多么漫长,足以上完一个大学的时间了,五年也是人生的一个阶段了,但她就敢这么说我会陪着你们就算是五年。我相信这对我们都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我看到蓑依在文章里细数她的几个五年历程,从校园到工作,她让我开始对未来有了一些期待,让我看到分享的力量,陪伴的力量,坚持的力量,就像她做的读书课,这并没有什么特别功利的效果,但是我知道会有一些东西是印在骨骼里一直陪伴你的。
我相信文字的力量,写作的力量,就这么走下去吧,这是一场冒险,我也很期待改变日常生活惯性,不循规蹈矩的未来会有什么样的惊喜,那就让五年计划开始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