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起斜杠青年一书
落地斜杠中年一事
原书信息
书 名: 斜杠青年——如何开启你的多重身份
作 者: Susan Kuang
排 版: 睿泰科技
出版社: 湖南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7-01-01
ISBN: 9787540478827
开篇介绍
《斜杠青年》是一本完全颠覆我们工作与收入思维模式的书籍。在当下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平行人生,多重身份。
首先,我们来听听本书开篇的第一个推荐语是怎么给大家介绍的。
这是一本完全转换我观念的书—————-我曾说一个斜杠青年的反对者———-你会让一个斜杠摄影师为你拍结婚照吗?一直到看到这本书。完全改变了我的观点:斜杠青年不仅仅是多重收入,多重身份,而是一种要过上无边界人生多姿态和能力。更重要的,这不是一本个人成功故事,而是一本有趣的,探讨我们这一代人该如何工作,如何生活,如何与组织共赢的书。在过去的职业路径,伦理,发展策略逐渐失效的今天,如果你希望真正理解正在快速变化的世界,打开自己的“无边界人生,”我非常推荐你能好哈看看这本书。
——————-古典生涯规划
师/《拆掉思维里的墙》作者/新精英生涯创始人
大师推荐自有其高端的角度。我本人推荐大家可以关注本书,就一个理由————-我想有个能与个人兴趣结合的工作。身兼数着,平行世界,多重身份。人到中年,再不疯狂就老了!
引 言
纽约刮来的“斜杠青年”风
2007年,《纽约时报》专栏作家玛希埃尓博尔写了一本书,叫作《多重职业:让工作和生活获得双重成功的新模式》(One Person/Multiple Careers:A New Model for Work Life Success)。写这本书因为她发现了一个现象,那就是在纽约很多人都拥有不止一种身份,每当遇到“你说做什么的”之类的问题时,他们并不能像其他人那样用一个完整的词来介绍自己的身份,而是选择用“斜杠”来区分不同的身份,于是她为这些人创造了一个新词——“斜杠青年”(Slasher)。
今日导言
第一章 新时代,新机会
生命的意义由自己来决定
是谁夺走了工作的乐趣
谁说钱与快乐不可兼得
告别打工者思维
合法挣钱,是最有尊严的活法
财务自由并没想象中遥远
离职,全新的开始
我们的现状——————
我们每个人原本都有自己的节奏,本可以踏实地坐下来沉浸在那种节奏里,但进入学校和社会之后,时间被机械地分割了。
我们很难再沉浸在自己的节奏中,而是被其他人掌控了节奏和步伐:社会要求我们去适应各种外在要求,从而适应他人的节奏,按照他人的“鼓点”前进。
这样的结果就是,每个早晨我们都要面对那种被逼上竞技场的压力。
被社会掌控的我们变得越来越依赖自己所拥有的物质世界,也越来越容易受到别人的影响:按照别人的规则做出自己的决定,按照别人的价值观来生活。
从进入学校开始,我们便离真实的自己越来越远,最终成了生活的囚徒,终日在条条框框中劳累奔波,为别人对自己的种种看法而苦恼。
请大家梳理下,自己的节奏还在自己的掌握中吗?
我们的真相———————
“生命的意义”无非就是要解决一系列关于自我的重要问题:
我是谁?
我要做什么?
我的未来在哪里?
它最直接的表现是对未来的清晰规划,
未来的目标就像是我们人生道路上的方向标,
我们以此来评判日常的行为选择,并为自己当下的行动找到合理的解释。
若是能够清楚地明白自己未来的方向,并且每天都能为之努力,那么生活便充满意义。
反之,若感觉人生无意义,要么就是还不清楚未来到底想要什么,要么就是目前所做的对于自己想要的未来毫无帮助。
面对人生意义的缺失,多数人企图向外探寻找到答案,然而向外求索是一个严重的误区,因为无论你怎么寻找,找到的永远都是别人的。
对我来说,唯一要做的就是想清楚自己到底要什么,然后全心全意,用自己想要的方式,过属于自己的生活,不论这种生活是不是大众眼中所谓的“成功”。
我们让自己在工作中获得乐趣的唯一办法就是去主动寻求和创造。
工作是人生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而美好快乐的人生应该是能够在工作中享受快乐。是时候去找回那些我们本应该在工作中获得的乐趣了。
新时代新机会新机遇新模式————————
将“斜杠青年”模式进一步总结为以下5种:
1.稳定收入+兴趣爱好的组合
这种模式比较适合还在兴趣爱好探索阶段或者兴趣爱好的收入不足以支撑生活的人。
2.左脑+右脑组合
这是一种理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共同发展的模式,例如书中的Dan Milstein就是这种类型,他既是计算机程序员又是戏剧导演。理性与艺术其实是非常好的互补,可以给我们带来更开阔的思维。
3.大脑+身体组合
这种模式能够让人很好地在脑力
劳动和体力劳动中相互切换,能够确保身心的健康以及生活的平衡,例如Carrie Lane,她的双重身份包括艺术顾问和普拉提教练。事实上,对于脑力工作者,如果能够发展出一个体力劳动的身份是个挺不错的选择,我自己就会在业余时间教爵士舞,我同时也是CrossFit(混合健身)一级教练。
4.写作+教学+演讲+顾问组合
这可谓是一个黄金组合,也是玛希·埃尔博尔自己的斜杠模式。这4种身份之间可以形成完美的循环推动,因为写作可以让你成为某个领域的意见领袖,演讲的邀约也会随之出现,等到经验足够的时候又可以开展教学和顾问的身份。这条“斜杠青年”发展之路适合知识型的人才。
5.一项工作多项职能型
事实上,你不必拥有多项工作或者多重身份也能成为“斜杠青年”,即便你只有一个工作或者身份,但它要求你不仅要有非常全面和综合的能力,而且需要涉及不同职能领域,那你也是“斜杠青年”,因此所有的CEO都符合这个标准,不过在企业中这样的角色会越来越多。
因此,“斜杠青年”实际上可以被看成一种全新的人生理念和个人发展策略,它强调的是多元化的平衡,以及个性和潜能的探索,并鼓励将工作、生活和爱好进行更好地融合,因此它给我们带来的绝不仅仅只是额外的收入,而是更充实和快乐的人生。
请大家梳理下,自己属于哪一种斜杠青年?
这个世界上只有一种成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过一辈子!
今日导言
第二章 开启你的无边界人生
自卑心理的“罪魁祸首”
总觉得自己不够好,该怎么办
全面发展就是全面平庸
千万别被坚持“绑架”了
“利己”同样是美德
走出“成功学”的误区
生活一定要留白
内圣外王的哲学
我不需要期待别人给我想要的生活,我想要什么样的生活,我就会主动去创造。
我猜想每个人都有一个类似的故事:我们原本都是那个活在自己世界里的、快乐的小天使,认为自己优秀且独特,直到有一天,我们开始用别人的评判标准来审视自己。
在学校,成绩就是一切,成绩不好就被视为不如他人;在公司,业绩考核决定了我们优秀与否;在社会,收入和职位让我们认清自己的价值与地位
们从一个竞争走向另一个竞争,然而所有的竞争都一样——胜利只属于少数人。过多的失败,让我们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与价值,并慢慢接受了“自己不行”或者“自己不够好”的信念,认为自己永远无法变得优秀,很难有突出的成就,也不值得拥有梦想。
小时候,当我们做了错事的时候,父母会责骂道:“你为什么那么调皮!”学习成绩不好的时候,老师会鄙视地说:“你怎么那么笨!”即便成人了,开始工作之后,我们也一直生活在与他人的对比之中。总之,所有的信息都在告诉我们“你不够好”。久而久之,它便成了我们根深蒂固的信念。每当我们想尝试的时候,这种信念便会跳出来阻
同样,对我们个人来说,要想实现自我突破,获得自己想要的人生,我们就必须除掉那个限制我们的“罪魁祸首”,也就是我们消极被动的心态,它就像一把枷锁,锁住了我们所有的力量与潜能。因此,我们需要努力完成从弱者到强者的转变,只有这种转变才能最终打破这把枷锁,释放出我们内在的原动力。这股力量一旦释放出来,便会激发我们体内所有的潜能和创造力,推动我们不断向前,让我们成为自己人生的创造者。
我知道,读到这儿你可能会想,要
如何才能实现这种转变呢?不要忘了,强者提出问题,然后主动解答。
总觉得自己不够好,该怎么办
我们害怕自己不够好,所以为了保护自尊心,我们本能地排斥一切不好的评价,然而真实的情况是,伤害我们自尊心的不是那些不好的评价,而是我们僵固型的思维模式,也就是说我们的自尊来源于静止、僵化的自我形象,而不是动态、发展的自我形象。所以,避免不好评价对我们自尊造成影响的最好办法不是拒绝它们,而是给自己换一种思维模式,从僵固型思维模式转变为成长型思维模式。
所有人都有过无知与稚嫩,也永远存在着缺陷与不足,这并不值得羞耻,因为没有人天生完美。即便存在着完美,我也不想拥有,因为完美就意味着无须再成长,而成长才是这个世界上最快乐的事情。
在我选择成长型思维模式,放弃证明自己,而是把成长摆在最重要的位置之后,我不仅不再为他人的评价所困扰,甚至还会因为别人指出我的不足而开心,因为这意味着我还有很大的成长空间。在以后的日子里,当我再次遇到恶意的贬低和攻击时,我也不再以愤怒、反驳或者对抗来回应,而是大大方方承认:我的确不够好,但我在进步。
是的,我在进步。这才是害怕自己不够好的最好的心灵解药。
全面发展就是全面平庸
利己主义是新时代的美德
心理学研究表明以追求金钱、美貌和声望为主的外在目标很难带来幸福感,因为这些目标大多都是以他人为中心,为了博得外在的认可与赞美,相反,以自我成长为主的内在目标会带来
更多幸福感和意义感。如果你的目标仅仅是要得到年薪100万元,或者每年读100本书,每天写1000个字,然后出一本书,它们给你带来的可能是更多的焦虑和难以熄灭的欲望,而非幸福;但如果你可以把这些外在目标转化成内在目标,例如让自己的能力达到年薪100万元的程度,通过读书来增长自己的知识与智慧,或者通过写文字和出书来分享自己的思想与价值观,那么它们便能让你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同时享受成长的快乐。
追求优秀,让成功随缘。
一个明智和理性的人应该把精力放在那些自己可以控制的事情上、那些真正可以给我们带来幸福的目标上。尽管优秀无法确保你能够获得社会意义上的成功,但是优秀的人能够得到充分的自我发展,生活过得充实且有意义,从某种角度来说也是一种成功,只是这种成功不需要他人或者社会来认可。
生活一定要留白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给生活留白就是为大脑创造一个不被打扰、没有压力、可以自由想象与思考的悠闲时刻。此时尽管身体处于休息的状态,但大脑并没有休息。
事实上,这与睡觉类似,睡觉只是让我们的身体得到充分休息,大脑其实在忙着加工白天获得的信息。在这个过程中,大脑会梳理最近形成的记忆,巩固、复制整合信息,使它们变得更有用,还可以使记忆免受其他信息的干扰,实现更有效的回忆。
所以,留白的时候,我们看似什么都没做,但其实大脑中的神经元正在进行各种整合与连接,为新想法和新思路的出现提供必要的条件。
我一直把“给生活留白”看成是一项重要的人生准则,避免过度忙碌。大多数朋友以为我生活极其忙碌,因为我很少接受邀约,其实不然,我只不过是刻意把时间空出来留给自己。相比他人,我最大的优势就在于:想象力丰富、善于思考和创新。为了让未来的竞争拼的是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是效率,而这些能力是一个永远处于忙碌的大脑很难具备的。
聪明的人能够懂得做正确的事情与正确地做事之间的区别,也明白前者才是成败的关键,因此,他们会给自己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思考什么是正确的事情,然后高效、正确地做这些事情。未来的成功必定会属于那些知道如何合理并高效利用自己大脑的人,他们既懂得如何给大脑营造一个放松和安静的环境,让它自由地思考、整合和创新,又拥有高效的执行力,知道如何把思考结果和创新想法变成现实。
因此,想要成为一个更有创造力、更有价值的人,我们就应该努力让自己
摆脱终日忙碌的状态,因为在如今的世界,忙碌不再等同于高效,也不意味着有价值的产出。相反,远离那些每天如潮水般向我们涌来的碎片化信息,给生活留白,给大脑多一些自由发散的空间,让自己在书籍、艺术或自然中迷失一会儿,才能走得更宽,行得更远。
内圣外王的哲学
“内圣外王”一词最早出自《庄子·天下篇》,意思是内具有圣人的才德才能对外施行王道。它指的是道德与政治的统一,也就是说“内圣”是“外王”的前提和基础,“外王”是“内圣”的自然延伸和必然结果。“修己”自然能“治人”,“治人”必先“修己”。
“内圣外王”可谓是中国传统人格理论的精髓,也是古人理想的人格观和处世哲学。这种思想和智慧在“四书”之首的《大学》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正所谓“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
如今,投机取巧已经不行了,内在价值才是外在成功的关键因素:从商业的角度来说,只有努力把产品、服务和内容做好,才有商业成功的可能,而对
于个人来说,我是谁决定我将拥有什么,一个更优秀的自己不仅会生活得更快乐,还能吸引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也会面临更好的事业发展机会。
每当生活不如意的时候,我们总想通过改变周围的人和事物来改变现状,然而,真正的解决方案恰恰相反,想要改变他人最好的方式就是改变自
己,而想要生活变得更好的方式则是让自己变得更好,正如甘地那句名言:“Be the change you want to see in the world.(欲变世界,先变其身)”
最后,附上《大学》节选: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今日导言
第三章 折腾是成长的必经之路
天赋的启示
现在投资自己还来得及
惰性的根源与解药
自我管理之晨间日记
进步的关键——可以练习
读书,该怎么读
通才的自我修炼
让理性之灯,照亮前行之路
一千个铁杆粉丝理论:我的自媒体心经
从0到1
理性意味着设定合理目标,基于目标和信念采取恰当行动,并坚持合理证据支撑到信念。
天赋的启示
在平日的生活里,我们经常会听到诸如“自我实现”“发掘自己的潜能”“做最好的自己”“成为本应该成为的自己”之类的话。这些话常常被我们用来进行自我激励,不过它们的作用似乎也就只停留在激励这个层面,很难给予我们更多指导。这是因为其中那些关键词汇的含义十分模糊,什么叫作自我?本来的自己是什么样的?潜能又是什么?自我又要如何实现呢?只有解答了这些疑惑,这些话才具备真正的意义,而不仅仅只是一些励志名言。
现在投资自己还来得及
关于自我投资,我们需要有3个非常重要的认知:第一,所有的投资都无法立刻产生回报,需要经历一个投资期;第二,勤奋比天赋更重要;第三,自我投资的关键在于时间的累计,不在于何时开始。
事实上,大部分能力都属于“长线投资”,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的投资期才能最终产生回报,即拥有市场价值。例如,如果你想转型成为插画师,那么你必须经历2—3年没有任何回报的投资期,才能产出好的作品,而且投入的时间和精力越多,作品的质量就越高,未来收益也就越多。因此,在进行自我投资的时候,我们需要有投资期的概念,并且要避免浮躁的心态或者速成的想法。
尽管天赋在学习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没有天赋就不会有成就。天赋的优势在于,它让你比其他人学得更快,这将给你带来成就感,成就感会让你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去学习,花的时间越多你的优势便越明显,由此产生正向循环。
所以,与其羡慕,不如行动,现在开始投资还来得及。
惰性的根源与解药
既然惰性是一种抵抗情绪和力量,那么对付它的办法就是要发展出能够与之抗衡的另一种力量,这种力量有两种形式:欲望和意志力。
欲望的一种重要体现形式就是兴趣。
所以,克服惰性的最好的办法就是找到原动力,激发内在欲望,让自己发自内心地想要去做这件事情。
进步的关键——刻意练习
如何开始读书
从偶尔读书到把读书变成日常习惯再到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是一个由难到易的自然发展过程。回
第一阶段:培养读书的习惯
目标:培养读书习惯,通过泛读找到自己的兴趣点
阅读量:30—50本
时长:一年
做任何事情,兴趣都是最重要的。如果你还没有读书的习惯,或者对读书这件事情没
有浓厚兴趣,我建议你先花一些时间来培养读书的习惯。在这个阶段,最好不要读一些晦涩难懂的书,也不要读知识性太强的书,因为这很可能会让你对读书产生畏惧的情绪;更不要读一些所谓“成功学”的书,它们会让你变得浮躁而急功近利。最好选择一些离自己生活比较近的、通俗易懂,要么能够陶冶情操,要么可以带来一些思想启发的书。
这里想要提醒一下初读者容易犯的两个错误:第一,数量至上。在我刚刚开始读书的时候,给自己制订的计划是一年100本,最终完成了80本,之后我便放弃了对数量的追求,因为读书在于质而不在于量。然而在泛读阶段,给自己设定数量上的目标有一定的积极作用,若虚荣心能够促进我
们阅读,那它的存在就是有价值的。过了泛读阶段,还去追求所谓的数量,那就没有任何意义。
第二,依赖书单或者他人推荐。
第二阶段:专注你的那个“点”
目标:深入了解某个领域,开始思考
阅读量:10—20本
类与斯坦福大学的通才教育课程结构有些类似,只不过他以功能和目的为标准,将知识结构分为4大类。
第一类知识:理解宇宙以及人类生存的环境所需要的知识,这类知识基本都属于自然科学,包括物理学、生物学、地理学、气候学、宇宙学、数学、概率统计等
第二类知识:理解社会形成和制约个体的社会环境、商业经济环境所需要的知识,这需要涉猎社会学、人类学、经济学、政治学、历史学、法律学等。
第三类知识:理解自己心理及情感世界所需要的知识,这些知识包括心理学、哲学、美学、宗教、文学等基础知识。
第四类知识:专业知识,这是我们参与社会分工,并立足于社会所需要的知识。
让理性之灯,照亮前行之路
生活中我们总要做出各种大大小小的抉择,然而不管面对的是什么样的选择,身边总有各种不同的声音,例如,有人主张要留在大城市打拼,有人却主张回老家发展,生活会更幸福;有人认为生孩子要趁早,有人则坚信年轻时就要多
一个人是否理性,我们可以从3个方面来进行判断:第一,目标是否合理,是否符合自己真实的愿望;第二,信念的形成是否基于有效的推理;第三,采取的行动是否是达成
因此,产品思维应该有两个关键点:第一,它是一种视角的转换,即从第一人称视角转化成第二人称视角,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准确地理解对方的需求;第二,它需要我们将理解的需求具体化,用产品的方式去满足需求。
总而言之,如果你想成为一个拥有多重收入的“斜杠青年”,那么就应该试图培养自己的“产品化”思维方式,将自己最核心的、最具优势的知识和技能转化成最小化可行产品,并以此完成从0到1的突破。
今日导言
第四章 此刻就要幸福
人生其实就图个内外一致
学会享受平凡
没有坏的,就是好的
极简主义的逻辑
冥想,自我觉察的开始
crossfit与健身
活着就必须精彩,而精彩就意味着能时刻体验新鲜与刺激,物欲得到足够的满足。拥有成就并被他人认可。
文字是一个很容易被操纵的工具,它可以通过作用于人的想象力把“丑小鸭”写成“白天鹅”,并把人的虚荣心和欲望利用到极致,让那些预设的价值观悄无声息地植入你的潜意识,告诉你那种开豪车、住豪宅、坐拥各种奢侈品,并和上流精英接触的生活才能被称之为成功。而那些没有坚定信仰和成熟价值观的人,很容易就落入“陷阱”,放弃独立的自我探寻,追随主流价值观所定义的“成功”和“幸福”
所追求的价值观深信不疑,认为自由、独立的生活是最理想的状态,也是每个人应该努力去追求的。可我突然发现,自己的这种行为和那种主流媒体的拜金主义宣扬并没有多大区别。我根本没有资格告诉别人什么是值得追求的生活,因为生活不是“1+1=2”的自然科学,也没有固定公式,每个人对于人生的理解与他们因环境和过去的经历所形成的信念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举例说,你开车堵在路上时,会感觉急躁不安,那是因为你很想快速到达目的地,现实却和你的意愿有冲突,不过这种冲突是短暂的,车不堵了就会消失。有的冲突则是长期的:一个喜欢自由和冒险的人,你非得让他去个稳定、悠闲的事业单位,那他肯定不会开心;一个渴望得到自我价值实现的人,却成了以老公和孩子为中心的家庭主妇,那她绝对生活在遗憾中;一个喜欢稳定和简单生活的人,却被影响而跟随身边的人去追求光鲜亮丽的生活,估计也是各种无奈。反之,一个人若是内心和谐,没有冲突,就说明他所拥有的生活和自己内心的期待是一致的,那么没有任何人有格去评论或指责,不管这种生活是简单朴素还是奢华拜金,是自律高效还是慵懒散漫。
慢慢地,我不再评价别人的生活,也不再觉得所有人都应该追求某一种生活状态。若一个人因为内外的冲突而不快乐,他只需要让自己的内心重新获得和谐与一致就好。选择有两种:勇敢追求想要的和改变心态接受现状。这两种选择没有好坏之分,冲突消失之后,你的内心都会更加快乐,唯一不同的只是人生的过程而不管选择的是改变还是接受,只要能够坦然面对选择之后的结果,人生就会是美好和幸福的。
因此,人生无所谓什么“必须”,更没有统一的评价标准,唯一值得推崇和鼓励的,就是敢于改变的勇气和坦然接受的智慧。
说白了,人生其实就是图个内外一致,内心和谐的人生便是美好的人生。
我们生活在一个强调“做”和“自我”的时代,平凡被看作是一种无能。活着就必须精彩,而精彩就意味着能时刻体验新鲜与刺激,物欲得到足够的满足,拥有成就并被他人认可。在这个价值观的驱动下,我们一辈子都在追求创造更多和拥有更多,这才叫活得体面,活得有意义。
我们太需要存在感了,以至于我们已经无法忍受任何形式的安静与孤独,必须无时无刻不做些什么。
曾经听过一个有意思的问题,问:“若只有两种人生可以选择,你会选择哪一种?”第一种人生,前40年会过得非常辛苦,但后30年会过得非常舒适和快乐;第二种人生,前50年会过得极其舒适快乐,但后20年会非常辛苦和窘迫。几乎所有被问的人都选择了第一种生活,包括我自己。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我们似乎宁愿年轻的时候多吃苦,都无法接受老年生活的窘迫。然而,从逻辑和理性的角度来说,第二种选择远优于第一种。首先,50年的快乐与30年的快乐,明显前者更划算,整整多出20年;其次,相比较而言,快乐在人年轻时的意义更大,也更重要,因为老年的时候,身体已经衰老,体力下降,感官系统退化,身体和精力都受到限制,并不会像年轻时那样在乎快乐。尽管这是一个不切实际的极端假设,但我们依然能从大家的一致选择中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我们把未来看得远比现在重要。
心理学家曾提出了一个非常形象的说法——跑步机现象,以描述现代生活中的一种常见现象:现代的人似乎永远在追逐以为会给自己带来快乐的某个目标,可当真正达到之后,发现快乐实在太短暂了,于是我们很快就会变得不满足,然后又开始追逐别的东西,于是,我们永远在不满足中追逐着新目标,就像在跑步机上跑步一样,没有终点。
物质文明越进步,我们对未来的期望就越高,因为进步带来的是对“未来会更好”的期许,当我们总想着要“更好”的时候,便会忽视当下。每一次“更好”的满足则会激发下一个“更好”的欲望,于是我们在这场追逐游戏中变得越来越不满足,越来越不快乐,又何来理想生活呢?
其实,“理想生活”只不过是一个主观心理概念,现实和理想之间的差距就是那个所谓的“更好”。只要关于“更好”的执念还存在,那么理想与现实的鸿沟就无法逾越。如果不学会知足,不懂得珍惜当下,那么“理想生活”永远都不会实现。当然,这不是意味着要消极、被动地接受现状,不做任何改变,而是要学会平衡好未来和当下的关系,明白自己真正想要的,不要为了盲目地追求而过多地牺牲现在。
事实上,所谓的“理想生活”没有什么固定的形式,其关键就在于能够把握自己,知
道自己是谁,做到与自己心平气和地相处;在于明智地区分什么是别人想要的,什么才是我们自己想要的;还在于放弃对未来的执着,好好对待每一个当下,然后勇敢地改变那些可以改变的,接受那些无法改变的。
人是社会动物,情绪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满足群体生活的需要,包括建立连接、维持社群组织结构、协调个体之间的相互协作。我们与他人接触得越多,情绪波动起伏的可能性就越大:我们会因为在乎别人对我们的评价而惶恐焦虑,因别人不友好的言行而愤怒,因别人比自己好而产生嫉妒之心或者自卑情绪,也会因亏欠别人而心生内疚……总之,只要和人接触,我们就很难避免产生负面情绪。而如今,社交网络的兴起和迅猛发展让我们社交圈子扩大了几十甚至上百倍的同时,他人的言论和生活状态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我们,把我们人性虚荣和脆弱的一面展现得一览无余。
极简主义不是一个用来炫耀和凸显自我的标签,而是应对现代复杂社会的实用生活哲学。
当我们除去了一切不必要的人、事、物之后,留下来的便是真正值得花时间专注的,我们也会拥有更多思考的空间,因此只有极简主义才能给我们带来自由的、由自己掌控的人生。
在没有解除冥想之前,我们很容易把冥想理解成坐在那里什么都不想,其实不然。冥想(这里只谈与宗教无关的冥想)是为了开发并训练我们大脑的另一个功能——觉察力,也就是对自己头脑里的念头和情绪时刻保持觉知状态的能力。因此,冥想时最重要的不是让自己达到头脑里没有任何念头的状态,而是当念头产生的时候能够迅速觉察,并跟随意识的焦点。
训练方法很简单,初学者可以从5分钟的呼吸训练开始。把意识的焦点放在自己的呼吸上,去感受胸腔的起伏。练习的时候可以通过数自己呼吸的次数来保持自己的注意力。当发现自己被某个念头带走的时候,只要让注意力重新回到呼吸上即可。训练的时间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喜好,慢慢调整到10分钟或者15分钟。我目前是尽量保证每天早、晚各10分钟的冥想,但这个也不绝对,有时候错过了也没有关系。
冥想训练根据不同的训练目的,一般可分为如下常见类型:
1.呼吸冥想(Breathing Meditation)
呼吸冥想主要训练我们的觉察力,这是最基础、最重要的冥想训练。
2.爱的冥想(Loving Kindness Meditation)
爱的冥想通过帮助我们培养爱和感恩的能力,来消除过强的自我意识(我们很多痛其实来源于强烈的自我意识)。
3.身体扫描冥想(Body Scan Meditation)
身体扫描冥想可以帮助身体放松,减轻身体的压力和疼痛感。
总 结
斜杠青年不活在旧观念里,而是在财富/成本的平衡里,活出最大化的多样人生。
看完此书,你也做得到。
———————慕岩百合网联合创始人
斜杠生活,多重身份的愿景,人人都想拥有,然而能在风起云涌的社会里,活成自己丰富饱满的斜杠人生呢?
如何才能走向斜杠青年,斜杠中年,斜杠老年,乃至斜杠少年呢?以下时我们在本书中得到的一些启示。
1.生命的意义由自己。
2.合法赚钱,是最有尊严的活法。
3.财务自由并没有想象中遥远。
4.折腾是成长的必经之路。
5.进步的关键———刻意练习
这个世界上只有一种成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过一辈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