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张承志《遗恨与尊严——巴勒斯坦诗论》有感
像平时阅读那样打开手机浏览,不觉间被这篇诗论文章深深吸引住了。原打算就文章中令人感动的几处做笔记写下来,可是在抄写时,便有了想写读后感的想法。并不是我对这篇诗论读后领悟有多么深刻,引发我思考的是文中作者在红海遇到故知的故事,以及一首无名诗人的诗、达尔维什——一个八岁的巴勒斯坦少年向犹太少年倾吐的诗
阅读的过程是感动,感叹,悲伤。
故事确是美丽的,动人的。
作者讲了,读者读了。但我还是想在这里重温一边,把阅读换做品感,是这个故事,对我的启发和最大受益之处。人的一生,不是我们每个人都会有着天涯奇缘的经历。在世界的一偶,电影一样,创造着神奇般的境遇。
开篇的场景,画面是渡船离港,浸入红海。闷热的夜,甲板上,和老苏菲“他乡遇故知”,神秘地同席的——彼此在场。
这种自然切入的幕景,将我深深吸引——
一个浑身褴褛的乞丐老婆子......一只手神出来,摇着一个木碗。
官员,豪商,诗人。
官员摸出布告......揉成团,丢在碗里;豪商把纽扣......嘟囔了一句,扔进碗里;诗人吟了一首诗......吹一口气,把诗吹进碗里。
一个少年,一个流浪儿,送给老婆子一个面包。
他们的对话,非常耐人寻味,充满着智慧。
孩子说:哦,饶恕我,求你作证我没有伤害人的尊严!安拉说,如果伤害了受施舍者的尊严,施散无效......虽然路很长,安拉也没说路是平坦的,但是,我会陪伴你。
那位老苏菲是一位会讲故事的智者。苏菲是一种智慧哲理,理解苏菲,是要领悟故事的深义和自身具备的启发契机。
这个少年是一位有信仰,拥有苏菲智慧的少年智者。他的语言里蕴含着动人的魅力,他表达的方式,他的行为,他的勇气,在老苏菲那里是智慧的化身。
故事中——那位乞丐婆,在晨曦中变了,在第一声响起的唤礼词时,她变成了一个姣好的姑娘。
故事隐含着哲理,借乞丐面对走过不同的人的身份表现,以及少年充满智慧的救助行为,对巴勒斯坦土地当时背景下的隐射,是老苏菲对自己家园的热爱,为巴勒斯坦人民的幸福——希望寄托于青少年一代的期望。
对于失去家园的感受,作者引用到有一位巴勒斯坦少年,他的苦难和不幸,更是诗人的不幸。
达尔维什——一个八岁的巴勒斯坦少年向犹太少年倾吐的诗:
你在太阳底下随便玩,还拿着玩具
我什么也没有。
你家有房子,我的没了。
你有节日,我没。
一块玩怎么就不行。
还有一位无名的诗人的诗:
......
已有两个兄弟,化作了绞架上的露水
明天妻子将怎样度日,她将怎样叹息[2]
当战斗要我去买枪——
她摘下自己的手镯[3]
诗的语言久久使人不能释怀。
我读到的不仅仅是抗议、语言的美感,还有心中升起的悲伤。以色列军队连童真孩子的倾吐之语都不放过,连朗读诗的权利都被剥夺了。达尔维什的不幸,是巴勒斯坦的不幸。并非诗人都有倡议的胸怀,作者强调了——农民的表述也许不逊于诗人。“......全是胡扯,法官。你的判决,简直是地里烂黑干枯的荚豆秧子!”
作者在强调表达的不是诗本身,而是正义的抵抗,人的尊严。
当步枪宣告失败的同时,“并非悲剧之后总是喜剧;诗人不仅可能被残暴的推土机活埋,还会被资本宣传机以“艺术和美学”的名义,摇头摆尾低吟高唱地否决!......像那个红海夜话的孩子一样,我只在意你的尊严。”
“唯因此诗才决议自卫、它满怀遗恨,守护尊严,抗议热销齐唱的侮辱。”
唯因此,我明白了诗的意义,唯因此,我领悟了何谓诗人。
作者控制着感情,将诗人的苦难以一个缺席的代位者——在场出现,呈现给我们的是巴勒斯坦诗人抵抗的气质和尊严——血和泪的灵魂抒写。
“诗歌的抵抗与步枪的抵抗同时发生”——气质,表达,尊严,抵抗——从血肉之躯到灵魂呐喊,向着大地——是血和泪的表达。
诗人的表达方式决定了诗人的气质,这里也存在于选择和举义的气度。鲜血和灵魂之泪升华了生命的高度,哪怕这微弱的抵抗,要为这世间留下血的诗印。
张承志引用了无名诗人的诗,读着心灵都会感到震颤,每一句都击撞着灵魂。当真相正以鲜血和泪在诗人的血管里奔涌时,仿佛我们已经被诗融化了,变成了融化的雪雨。我们碰触到的是真正的诗人,真正的诗。也许,诗歌若能拯救人的灵魂,让人在悲感中获益救赎,莫过于正义的抵抗——诗人的气质和尊严。
引论和抒情地解读,是学术,历史,政治,民族,战争,家园,鲜血与土地,在场与缺席——直抒胸臆地表达情怀。
诗论可以如此地表达胸臆,使人深刻领悟。在表达和讲述者的讲述里,诗歌是悲伤的情深,从相遇的“故事”中展开。那场景是美丽的。
相遇中藏有智慧,神示,无法说清无法道明的内在体验。苏菲老者的“故事”,是美丽的故事诗。它是“世界的家园”,用鲜血和泪水写成的,献给读者的诗!
巴勒斯坦诗人,站在他们脚下的土地上,饱蘸鲜血,将诗歌染成了红色。灵魂欢迎那祝福者的语言,作者贴近他们,能够在诗人充满智慧的语言和行为中感受到一个民族的悲壮艺术,在他们的心灵世界,一脉相通的感觉,我感受到了一种悲伤,那种承受与包容的强大内里,如生命的种子,在大地上,以尊严诗意地活着。
在巴勒斯坦诗人之外,世界各地的底层人民的苦难,都是同一部可歌可泣的心灵史诗,是一部民族的艺术之魂——文化、生命和尊严。因为有更多的被迫和无奈、悲伤、苦难和不幸,作者在表述中便觉便有了遗恨。在看守自己的信仰与尊严的同时,诗人还能够诗意地表达抒臆真相,抵抗的气质——在微弱的抵抗中我们只有尊严。
艺术的最高境界应该是以生命的高贵和尊严赋予人的心灵于理想的共同体的意义。
在反复地阅读时,我便与“你”碰触了。
大海,船板上,苏菲老人,奇遇,故事......
无名的诗人,八岁少年的诗,抵抗的勇气和人的尊严,在这里作者给出诗学的评判——“唯因此诗才决议自卫,它满怀遗恨,守护尊严,抗议热销齐唱的侮辱......
读“巴勒斯坦诗论”,张承志对诗人的代位在场论述,确是新颖的,立体的,高度的——倾吐的诗句,遗恨地伤感,唯有缺席的心情,但我紧靠着你们。
”
我已经很久没有和你相见
我一直在路上
我梦见甘泉
我流下泪水
我连话都讲不好,我怎么能写作
我想说,他们听不到
他们会以异样的眼光看我
我还有梦里的许约,但我不会再说
我要怎么才能够将这世界连在一起
走的很累时,路上碰见了诗人
啊,如今
你却藏在故事与诗里
越过大海,以诗人的灵魂之语
向着世界,紧靠着我们
以潮湿的海风,以诗歌抵抗
你说,你已经游遍了所有的
心海大陆
此岸和彼岸
“你是我的年轻
我是你的 影子”
我记住你——真正的诗人
你是那个乞丐婆子
“你是红海夜话的孩子
我只在意你的尊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