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大学生,如果父母是较低阶层,出身农村,出身西部偏远地区,是第一代大学生,占据三条及以上,便属于明显劣势,一条不占,属于明显优势。
毕业时,两种学生在出路上往往天差地别,即便他们就读的是同一所一流大学。金榜题名之后,大学生出路分化之谜,每个寒门大学生都该早些读到的书,也是一本学术书籍。
作者郑雅君通过访谈60多位清华、复旦的学生,发现有人还在学校就拿到了年薪25万的offer,也有人临近毕业简历还一塌糊涂,只能延毕或者读研。是什么造成了他们的巨大差距?
一个很残酷的结论:寒门学子即便努力考上一流大学,也很难用教育改变命运,什么阻碍了他们?
作者认为,高等教育其实是另一种更隐蔽的筛选过程。想要在毕业时有好的出路,玩好大学这个游戏,必须有一套能合理看待和安排大学生活的技艺。但这套技艺很大程度上由优秀的家庭、经济、文化背景赋于。
大学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对精英子弟是见怪不怪,对寒门学子却是巨大的文化障碍,足以摧毁自信,打入迷茫。将大学比作迷宫,精英子弟是拿着迷宫的地图,寒门学子则根本没有见过迷宫。看似平等的规则,对不同出身的孩子而言,难度大相迳庭。
家境好的父母会尊重孩子的自我选择,并有能力为孩子的选择保驾护航,家境差的父母即便想参与孩子的决策,也没有对应的眼界和见识。
来到选专业环节,家境差的学生选取的专业往往随意冲动,不考虑个人特长,也不基于未来职业规划,甚至愿意接受专业调剂。不是他们不重视,他们大脑中可以用来理解大学的东西太少了,这个专业究竟会学什么,就业前景如何,他们只能依赖来自四面八方的劣质信息。
等到进入大学,有人感觉大学很符合自我的想象,甚至和高中没什么区别,也有人自信心被全部瓦解,更不要说想着去成为谁了。他们在完全陌生的文化环境中,依靠着原来的习惯和直觉安排大学生活,时间匆匆而逝,一事无成又很少快乐的他们,到头来也不明白究竟是自己辜负了大学,还是大学辜负了他们。
到了大学,你就清闲了。悬梁刺股求学的寒门学子总是会被这样允诺未来。但想要在毕业时有好的出路,一是学业上的努力,搞好专业课,二是社会性上的努力,接触复杂的社会,为自己的将来积累资源。出身不同的学生在这两方面努力的方式也截然不同。
目标掌握模式的学生也重视学习,但并不盲目,只要成绩不影响绩点、留学等事情就行。他们相当不屑那些没有目标的学霸,为了更高效的完成学业,他们注重选课技巧,并且会通过和老师加强联系,上课积极答题来实现,省出的精力则放在自己的长远目标上,他们可不觉得这是功利,这是真正对自己负责。
直觉依赖模式当然可以在某些机缘巧合下转化为目标掌控模式,包括作者本人从甘肃独自来到复旦求学,高中明明品学兼优,大学前几年却几乎荒废,他也在没人向他讲清规则的迷宫中迷路了。在延毕的一年里,他才静下心来看清了搞学术的志向。
不能否认每个寒门学子想要通过教育改变命运的正当性。而对于没有太多途径融入就业市场的寒门学子来说,这里探讨的永远是精英问题,全部生活内容都很少和就业直接发生关联。他们要时刻关心人类疾苦,毕业后会和他们贴脸相处的困境,却无暇去学习一些解决方式。理想可以谈,但真应该先告诉他们如何才能活在现实。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