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网上疯传一篇6千字的网红文章《牛蛙之殇》,作者是上海一位68岁的退休教授,其6岁的小外孙为了考上上海的四大民办小学,在家长的拔苗助长式教育下,最终因心理压力过大,不仅没能顺利考上,还患上了“小儿抽动秽语综合症”(一种慢性神经精神障碍疾病)。这篇文章就是这位老教授对自己家庭教育的反思,以及对学校教育的炮轰之作。
(原文见http://mp.weixin.qq.com/s/qqTVtnU5ud-o7iqfrekn9Q)
在文章下面,有人对小孩的遭遇表示同情,有人说自己也有对孩子类似的担忧,有人加入炮轰学校教育的行列…看了这么多评论,也忍不住想说几句。
1.我姑且以小人之心揣测:.如果小孩顶住压力顺利考上,那会不会将是另外一个故事?
我想,如果真是这样,也许老教授写的就是一篇《牛蛙是怎样炼成的?》,然后众多望子成龙、不想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家长会争相效仿吧?
我想这与当今社会对成功的一元化评价标准不无关系。评价一个人成不成功,往往就是看“权、钱、名”,至于其他方面,呵呵哒。
2.经济条件优越、受教育程度高的中产阶级家庭尚且如此,普通家庭又该如何?
仔细看一下这个家庭的情况,不难看出他们的家庭条件还是比较优越的。身为外公的作者是国家级科研院的退休教授,爸爸是中学就出国留学的海归,妈妈是干了10多年的公务员。在孩子出生之时,他们便为孩子设计了一条精英成长之路:著名民办小学——著名民办初中——著名民办高中——清华北大交大复旦常青藤。家长有条件给孩子创造好的教育环境无可厚非。即便他们最后受不了国内变态式竞争的教育环境, 他们仍然有投资移民,接受国外教育的退路。
但试问:那些没有如此条件的普通家庭的孩子又该怎么办?更别说偏远地区和农村的留守儿童。
最近几年,时常听到“寒门再难出贵子”、“农村大学生上名校越来越难”、“社会阶层固化”的新闻报道。我想,本质还是教育公平的问题:中西部与东部教育的不公平,农村与城市教育的不公平,外地与本地招生的区别,富裕阶层与草根阶层教育的不公平。
根据28定律,20%的群体占有80%的优质资源。“物以稀为贵”,优质资源总是稀缺的。在优质教育资源存量就那么多的前提下,每个人都想要,怎么办?学校的做法很简单:提高门槛。
在市场经济的今天,优质资源直接或间接地变成了商品,价高者得。于是天价学区房应运而生。可是出得起价的有钱人还是很多,资源还是不够分,怎么办?一个字:考!
既考学生,也考家长!
于是,诸如考一个6岁小孩“唐宋八大家都有谁?”,“通过家长是否控制体重来考核家庭素养“的刁钻甚至变态考核也就见怪不怪了。
说到底,这些都是教育不公平,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带来的副产物。那如何才能解决教育公平?
(别问我,我要能回答,我就是教育部长了。哈哈)
3. 看了那篇网红文,作为家长的你会怎么做?
我想,大多数有类似教育培养计划的家长,在读了作者对家庭教育的反思,特别是小孩的遭遇之后,相信肯定会有所思考和感悟,然后还是毅然决然地给孩子报各种培训班。
因为这就是现实。逃不了,就只能挣扎。
最后,替所有正在遭受以及以后将要遭受如此竞争的孩子们说一句:我还是个孩子。
评《牛蛙之殇》:谁之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