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阅读,英语单词多如海洋,每个单词还会一词多意,组合起来还会衍生不同的意思。
对于听力,句子杂夹连读弱读失爆等技巧的运用,说话者语速又快得要命。
要解决这个问题,能够无障碍交流,就要加强我们自身的模糊记忆。
我们阅读和听取一段文字的时候,要经过这么一个过程:感觉—知觉—记忆—反馈。具体来讲就是,眼睛看到和耳朵听到,大脑对看到和听到的符号进行加工,选择性理解和记忆,然后有针对地作出反馈。当然这个过程是自动化的,连续的,瞬间的。只是为了说明情况,我将其人为分割,类似于学舞蹈时的分解动作。
当从量变到质变的时候,我们仍然听不清楚,但是就是知道对方在说什么,因为大脑自动脑补了。我们阅读和听取一段文字的时候,不是一个字一个字阅读和听,而是一个意义段接着一个意义段。
其实我们平时使用汉语的时候也有类似的经验,因为汉字的序顺不影响阅读。
如果让刚认字不久的小学生阅读文首那段文字,一定读不下去。汉字的顺序是一定会影响阅读的。因为小学生对文字的知觉整体性还不强,还未形成足够的意义段,熟练程度还比较弱,他们是一个字一个字阅读(即指读。初习阅读必须克服的一个障碍),然后把这些字连起来再加工。也就是说,他们阅读的自动化程度还不高,基本上还是分解动作。(上面一段的内容是序顺,不是顺序)
任何文字都有自己的规律,经过一定的训练,当我们听到或看到一段自己无法立刻理解的内容,因为过去曾经接触到类似的内容,模糊地记得,大脑立刻调集相似的元素重组整理出我们自身能够理解的内容,于是我们听懂了看懂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