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一些教育下层现象而言
经常听老师如九斤老太一样叹息:一代不如一代。
昨天一位年轻老师说:课堂成了一锅粥,一生气,摔书不讲了。没想到,学生见如此,竟一片欢呼。
有一种教育,就值个白菜价都说学生应该感恩老师,老师是给了你慧命的人;不懂得尊敬老师,就是断了自己的慧根。可这种命,又有多少人在意呢?很多人都在疑惑:现在的教育怎么了?古有孔子“十五志于学”,王阳明读书为了“做圣做贤”,张载的“为万世开太平”……而现在的学生到底怎么了,没了志向不说,还想断了自己的慧命?
有一种教育,就值个白菜价若在古代,读书是需要条件的,要么极度渴求,要么物质有保障,没有谁肯盲目投资的。尤其那些穷人家的孩子,是有觉悟的,而大多数读书人也是想通过读书有一番改变的。孔子时有七十二贤,那些能名垂青史的都是极富学识的人;而更多人是顾不上精神需求的。古代的教育也如那时的农耕,全靠天吃饭;读书也一样,全靠天分,没有强迫,完全自修。凡是能脱颖而出的,必是有勃勃生命力的。所以,古时候凡是能走出去的,历经岁月的大浪淘沙,传至今日的都是了不起的人物。
现在的教育再也不用靠天吃饭了,而是成了国家的标示,似乎成了别人的事。现在的教育也如同现在的农业,总是旱涝保收的,再不行就把你移进温室,再没有自然淘汰这道宏伟大关了。由古代的“我要学习”变成了现在的“要你学习”。学历,成了一个国家的评点,而不再单纯是一个人或一个家族的荣耀。在很多人不能容天下之时,学习自然没了志向,也没了动力。
有一种教育,就值个白菜价教育的门槛变低了,任谁都可以到教育的厅堂走一遭。当教育普及时,就如世界的工业制造,只要一有中国加入,立马就变成了白菜价。当然,不能否认这样的两面性,就因为有了中国制造,才有了如非洲那样的地区能分享电视、手机这样的人类智慧产品。教育,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古人“学而优则仕”,那可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腾跃,读书真的能读出千钟粟,能读出颜如玉,能读出黄金屋……那是看得见的实惠,安身立命全押在这张牌上。而现在的教育,都定在“学而优则仕”的目标上也不现实,只能放大区间,变成了提高国民素质。而素质的提高,是很笼统的目标,即使今年比去年改了一个小毛病,评价的多元化也可认为是素质提高。若是在古代,农家小户自己供私塾先生,不知可耗得起这样的“静等花开”?以至于有的家长认为,孩子在学校坐着,就是什么也不学,熏点书香味儿也比不在学校强。甚至有的学生千方百计的不想呆在学校,家长也哭着喊着求孩子留在学校;与古时候的孩子哭着喊着要上学相比,效果不言而喻。
有一种教育,就值个白菜价当教育成为白菜价时,当然,不否认白菜是生活所需,谁还会足够重视教育?更何况,当今社会,生存已经不是问题,不受教育的未必不能成为土豪,而受教育的,也未必获得世人所认可的那种成功。世间总是物以稀为贵,当我们是农业大国时,农民就是最普通的;我们的国民基数如此大,教师队伍也是个庞大的集体,尊师重教自然也任重道远。国家在教育上是斥以巨资的,就如中国的森林覆盖率,人均依然是个羞涩的数字。
有一种教育,就值个白菜价教育的普及化,目标的基础化,教师需求的普遍化,让教育沦落为了白菜价,如全球气候变暖一样,谁都知道怎么做,可谁都阻挡不了。
不知道能不能参考国外的一些做法:凡不会读《圣经》的就没资格结婚。当然,这似乎缺少些悲悯情怀,中国能不能过不了高中的水平测试也取消结婚资格……不知这样会不会让教育变得有些许高贵……
当然,所有的精英也都出自课堂。道法自然,谁视教育如白菜,谁也就只能收获白菜价的教育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