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良在途中遇到的,是沛县人刘邦,人称“沛公”。
这一年,刘邦已经四十八岁,他之前虽然在家不务产业,游手好闲,但性格豪爽,结交了不少县里的小官吏,在当地算是颇有些声望,这时也被众人一起拥戴着起兵。
这支队伍怎么看都像是乌合之众,为首的几个,与刘邦关系最亲密,其中名叫樊哙的,不过是狗屠,名叫周勃的,养蚕兼吹鼓手,都是些不怎么体面的职业,里面最有身份的也不过是萧何、曹参、夏侯婴几人,在县里担任小吏。
张良带着一帮青年子弟,就这样和这支乡里乡气的队伍会合了。
该怎么形容这次会面呢,也许这些当事人自己都并未觉得有什么特殊意义吧。毕竟除了张良有些贵族气质,其余都是刚刚起事的平民,学问有限、作战经验全无。对于起义这件事,说起来实属无奈。因为在东方处处起兵的情况下,一个县城只能有两种选择。第一个选择是效忠秦二世,但周围那些反秦的势力每一个都有可能过来攻打你,占领你的地盘,夺取你的粮食。第二个选择是干脆也竖起义旗,投靠一支比较靠谱的反秦军。战事一起,哪个选择都得玩儿命。刘邦带着他的兄弟们选择了后者,但起义究竟能走到哪一步,更多的要看天,可能第二日就命丧战场,可能运气好一点,混个王侯将相也未必。换句话说,这些未来的帝王将相,此时还懵懵懂懂,完全不知道自己究竟有多大的能量,能创造出多大的局面。
但放到后世人眼里,这是星光多么璀璨的一次合兵啊。在未来的六七年里,这批人的才能将席卷神州,开创盛世。大汉朝廷的奠基者,几乎都已齐聚在这里,功臣版图基本完整,只缺未来的韩信、彭越几人而已。
据《史记》说,张良这次结识刘邦后,很是钦佩,因为他给别人讲兵法,别人听都听不懂,只有刘邦赞赏并采用。张良因此叹道:沛公大概是天命所在吧。
这段话显然是媚上者后来对刘邦的溢美之词。张良当时即使真的欣赏刘邦,也不会在反秦初期就下如此的断言。是的,即便聪明如张良,这一刻也没有意识到天下会因此诞生第二个朝代,上位新的天子。他充其量能够想象的是天下即将恢复旧时战国的格局,而他在其中要做的,是复兴韩国,然后像父辈那样成为韩国国相实现人生理想。
所以真实情况是,张良和刘邦一起去投靠了附近的项梁、项羽。叔侄俩毕竟是楚国名将之后,一起兵便势头劲猛,吞并和吸纳了周边诸多小的反秦势力,并找来了楚王早已流落在民间放羊的孙子熊心,立为楚怀王,以盱眙为楚国都城。
张良于是劝说项梁:当今之计,应找出各国后人复国,为秦国多树敌。我知道韩国公子韩成非常贤良,可立他为韩王。
了解了张良的背景和人生轨迹,就知道这是充满私心的一条建议。但这建议也确实在理,此时无论是陈胜也好,项梁也好,或者其余地方的反秦军也好,虽然拥众渐多,但真要和庞大的秦帝国军队相比,仍如螳臂当车。多立王,多建国,的确可以起到分散秦国镇压起义的兵力的作用,令他们难以兼顾。
项梁欣然同意,立韩成为韩王,以张良为司徒,令他们领兵千余人去收复韩国故地。张良自此就和刘邦分道扬镳了,这也说明此时他的确还未对刘邦有特别的依赖。他大约没想到,自己辛苦了二十年的梦想,竟然一朝如此轻松地就实现了。当然,后来的发展说明,命运不会如此轻易放过任何人。
各路反秦军的发展势头各有差异,有悲有喜。项梁这边迅猛发展的同时,陈胜那里却遭遇了灭顶之灾。
尽管许多反秦军起义时,都在名义上尊陈胜为王,但他性格上的致命缺陷使他对反秦事业渐渐失去了掌控力。
起义一开始,陈胜就很快占领了陈县作为根据地,同时,派出几员大将往各个方向攻城拔寨,插下反秦大旗。
其中往东的将军,叫葛婴。这支军队出发时,陈胜还没有称王。所以葛婴攻下东城后,立了一个叫襄疆的人为楚王,没多久使者前来告诉他陈胜已在陈县自封为张楚王。葛婴这才意识到自己干了件缺乏政治意识和大局意识的蠢事,赶紧杀掉襄疆,拍马回陈县禀告。陈胜听闻果然勃然大怒,处死了葛婴。这两人在这件事情上,简直是一对没头脑和不高兴。
这事也充分显示了陈胜的气量狭小和刻薄寡恩。不过葛婴虽死,他的后代却将在未来继续影响中国。他的后人在汉朝时被封在琅琊郡诸县,从此有了一个新的氏族:诸县的葛氏,人称“诸葛”。你猜得没错,葛婴的子孙里将诞生一位中国民间最喜欢的历史名人:蜀汉丞相诸葛亮。
陈胜派往北面的将军,叫武臣,辅助武臣的是之前提到过的魏国名士张耳、陈余。出发之前,张、陈二人也给陈胜提出了张良给项梁同样的建议:多立六国后人为王。
和项梁欣然同意不同,陈胜一口拒绝。他丝毫没有意识到,那些随之而起反秦的人,有的是为了复国,有的是趁机建功立业改变命运,而不是真正拥戴他陈胜本人。一个舍不得分享利益的人,其失败已经庶几可预见。
武臣到北方打开局面后果然自立为赵王,再然后中原大地上陆续出现自立的齐王、燕王,陈胜虽然非常恼怒,但形势所迫,不得不接受了这样的局面。如果当初这些王都是他封的,大可以盟主之名号令列国。但自立就不一样了,和你陈某人还有什么关系呢?这时陈胜已经完全失去了对其他各王的号召力,成为空有其名的孤家寡人。
唯一有点盼头的,是他派往西面的大将周文。
众所周知,秦国的都城咸阳就在正西面。即便其他方向上派出的军队没有任何斩获,只要周文这支西面军直捣黄龙,顺利攻下咸阳,灭亡秦国,就足以再次大振陈胜的声名,使他可以重新号令天下各王。
陈胜把所有的希望寄托在了周文身上。而周文也确实不负重托,自称曾经侍奉过春申君,很懂兵法的他率领大军推进地异常顺利,很快就进入了秦国倚仗的最重要的关卡之一:函谷关。
函谷关,自古以来就凭着天险的地利,成为了秦国的咽喉之地。当初,楚怀王率六国伐秦,在函谷关前被杀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秦始皇时期,也在关前击败过五国联军。所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函谷关绝对当之无愧。
但出人意料的是:周文却边行军边收纳散兵游勇,兵不血刃地就过了此关。进驻到戏这个地方时,已有士卒数十万,战车上千。
怎么回事?秦人似乎毫无抵抗之心和还手之力。
我即将成为灭亡秦帝国之人,立不世之功,领风光无限。想到这里,周文不禁乐在心头。
但很快,他就会知道自己有多高估自己,也很快会感受到帝国爆发之后的真实力量。
他的天敌正在路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