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颖姐姐
(一 )
有这样一首诗,它的标题是:
《我从未见过懒惰的人》。
看到这个标题时,
你是否会想“作者在胡说八道”?
美国的马歇尔•卢森堡博士,
最初看到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的一句话时,
也有同样的反应。
这句话是这样说的:
不带评判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水平。
但是伟大的马歇尔•卢森堡发明了
神奇的非暴力沟通,
于是他和克里希那穆提一样,
建议我们放下对他人的评判。
什么?放下评判?
难道懒惰和勤劳是一样的吗?
难道好和坏是一样的吗?
你肯定想这样质问我。
确实是不一样,
但是关于勤劳和懒惰,
标准又是什么呢?
你眼睛所看到的我,
也许真的是一个懒惰的主妇,
不爱打扫卫生。
但是我勤于学习和工作,
每周请家政人员来打扫卫生,
家庭环境整洁舒适。
我们习惯于评判别人,甚至于贴标签,
贴得最多的还是自己家孩子:
“我家孩子聪明,就是不正干。
他只是懒,没有别人家孩子勤快。”
为了保持自己聪明的印象,
被父母贴上聪明标签的孩子,
就只好懒,只好不正干了。
因为,万一努力学习,但是还没有学好,
那岂不是显得自己其实很笨吗?
包括夸奖也是给孩子的评判。
我们习惯于夸奖孩子聪明,漂亮,可爱。
被夸奖为聪明的孩子,
也许就不好好学习了。
被夸奖为漂亮的孩子,
也许就有了骄傲之心。
被夸奖为可爱的孩子,
也许就成了长大的“林妙可”。
哦,抱歉,我又给林妙可贴标签了。
看,我们是如此习惯于为别人贴标签,
简直信手拈来,
似乎不评判,就不会开口谈论别人。
习惯于评判别人的人,
也习惯于二元对立地看待问题:
这个人要么是好的,要么是坏的。
符合我的观点,他就是好的,
不符合我的观点,他就是坏的。
(二)
昨天看到了一篇文章
《看你的微信头像,就知道你没见过世面》。
作者小椰子写了这样一个故事。
小椰子给一个男孩和女孩牵红线,
男孩在看了女孩的头像之后说:
“用这种微信头像的女生,
我还是不加了吧,
感觉没见过什么世面。”
小椰子很愕然。
因为她没觉得女孩头像有什么问题啊。
头像是女孩戴着一条白金项链的自拍,
项链上挂着一个精致的小吊坠。
男生继续说:
“像这种连头像都要炫耀首饰的女生,
一般都很虚荣。
她们喜欢在朋友圈里发九宫格自拍:
今天男友送了个Gucci,
拍几张照片感谢亲爱的;
明天去东南亚旅个游,
从上飞机到上厕所都要全程直播。
我不喜欢这种没见过世面又虚荣的女生,
跟我肯定合不来。”
男孩不知道的是,
那条项链是女生的外婆送给她的生日礼物。
生前最疼爱她的外婆过世之后,
她就再也没换过微信头像。
小椰子在文章中评论:
一个人最大的恶意,
就是将自己的理解强加于别人,
并一直认为自己是正确的。
喜欢评判的人,
往往将自己的理解强加给别人,
并且缺乏宽容,
容易用敌意的眼睛去看待世界,
给自己和他人都带来了很大的伤害。
恰如黑格尔所认为的那样,
冲突与悲剧的发生,
往往源于人们坚持“普遍正义”的片面性。
(三)
任何事物都是有“好”和“不好”的一面。
放下评判,
从所谓“坏的事物”中汲取营养,
才能让自己更好地成长。
南非总统曼德拉的例子,
也许可以很好地说明这一点。
曼德拉曾被关在大西洋一小岛上27年,
专门看守他的人就有3个。
他们总是寻找各种理由虐待他。
曼德拉出狱后,成为了总统。
他邀请了那三名看守参加他的总统就职仪式。
曼德拉起身致辞时,
他先介绍了各国政要,
然后,年迈的曼德拉缓缓站起身来,
恭敬地向3个曾虐待他的看守致敬,
在场所有来宾以至整个世界都静下来了。
曼德拉解释,
自己年轻时性子很急,脾气暴躁,
正是在狱中学会了控制情绪才活了下来。
他的牢狱岁月给了他时间与激励,
使他学会了如何处理自己遭遇的苦难。
曼德拉说,
感恩与宽容经常是源自痛苦与磨难的,
必须以极大的毅力来训练。
他说起获释出狱当天的心情:
“当我走出囚室,
迈过通往自由的监狱大门时,
我已经清楚,
自己若不能把悲痛与怨恨留在身后,
那么我其实仍在狱中。”
也许看到这里你会说,
放下评判,
那世界不就没有了行为标准了吗?
法律与道德何在呢?
英国作家毛姆写过一个短篇小说,
大概讲了这么一件事情:
一个惯犯死后接受审判,
审判官是大天使加百列,
证人席上坐着一个伟岸老者。
加百列每宣读一条罪状,
老者就站起来为惯犯开脱罪责——
比如,
他第一次杀人是为了保护自己的妹妹。
最后,惯犯被判罚去地狱。
惯犯对判罚结果毫不意外,
他只是对老者感到好奇:“你是谁啊?”
老者说:“我是上帝。”
惯犯感叹说:
“那你为什么不做审判官啊?”
老者说:
“若我来做审判官,天下就没有罪人了。”
这个故事是什么意思呢?
公号主人拾遗君这样解释:
伦理的归伦理,法律的归法律。
两者不能互相干扰。
放下评判,不是只有上帝才能做到的。
我们都可以。
放下评判,
才能够看到各种行为背后人性的需要,
才能更深地理解人性,
才能更好地宽恕他人和自己,
让生命朝着爱、平和、慈悲的方向前进,
远离愤怒、暴力和冲突。
那么,如何才能放下评判,
保持正念觉察和心地安宁呢?
董国臣老师的《同理心双认证班》可以帮助到您!
如果你初为人父人母,想Get到全然接纳的爱,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如果你是一名学校教师或培训师,期待可以通过授课的方式影响更多的人;
如果你是一名创业者,想带领团队一起成长,提供最有价值和意义的服务;
如果你想成为跨界达人、职场明星……
你一定需要这个世界上最温暖与稀缺的
“同理心”
非暴力沟通,你不可以错过!一次你跟随名师,获得力量,弯道超车的机会来了
——基于非暴力沟通的【同理心双认证班】。
详情,请点击【同理心双认证班】非暴力沟通本土精品落地授证课程
报名,请长按右下角二维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