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站在2019年末,细数下来,读书70余本。在足够大的样本下,总结了自己走过的一些弯路。
这篇心得主要是提供一个体系,协助大家管理自己读过的书,争取做到“读中有所启发、读后方便回顾”。
我从大学大三时开始,因为认识一个特别喜欢读书的朋友,为了接近他,也开始每天坚持阅读,读他推荐的书,然后找话题聊天。
2017年毕业后,在家工作百无聊赖,只能阅读。2018年来到深圳,工作之余时间不多,仍会抓紧时间读书。好像停下来就会被深圳抛弃,只能每日阅读,告诉自己有所得。
在这些阶段,读书都是一种掩护,没有太多功利性。我相信那句老话:“你的气质中,藏着你读过的书,以及走过的路”。回顾2019年读过的70余本书,工具书居多,但看着书名里面能说出内容的寥寥无几,更谈不上收获。不应该用读书的行为来缓解焦虑,想用书中的方法指导自己的工作,获得进步,就要带着目的去读。为了在2020年做的更好,阅读助力生活,我总结了今年读书犯过的错误,整理一套读书小白都可以拥有的读书体系。
正文
准备工具:
1.空白A5本、黑色水笔、2~3色荧光笔
2.APP:豆瓣、幕布(思维导图工具)
目的:方便追踪、方便产出、方便回顾
l 建立完整的追踪体系——让读书可衡量
工具:豆瓣、幕布
2019年我还在写手账,既想在手账中有所产出,又想在互联网上有所产出,最后的结果是:我有两份书单,一份在网上,一份在手账本的月计划里。看似没有冲突,其实在手账本里排版设想,浪费了很多时间。
这里,我使用了2个APP:
1.豆瓣:用来标记读过的书籍和电影,每到月末就会出一个月末总结,你这个月看了多少书,页面非常多彩,可以直接放在互联网上做产出;
2.幕布:直接按照月份填上书单,生成思维导图。年末总结时,还可以新创文档,按照读书的类别再分类,导出思维导图。如下:
豆瓣图如下:
lI 建立阅读的模式——如何阅读产出思维导图
准备工具:空白A5本、黑色水笔、2~3色荧光笔
回看2019年书名的时候,我很难找到当时阅读这本书是为了干什么,他教给我了我什么。在手账中做了读书笔记,即使做了索引页,也很难在繁多的手账内容里快速找到答案。所以,要单独准备一个空白A5本,在前几页做好索引页,专门做读书笔记,不再写其他内容。
如何做读书笔记:
1.这里是关于读书的心法,有目的的阅读:
工具书类:通过看书的简介,提出问题,然后有目的去找答案;
散文、阅读类:优美句子摘抄;
2.看书的量:
每月:工具书2~3本、虚构类3~4本。
相当于1本/周,4本/月,只统计工具书。
我有试过一个月看四五本,也试过每天看一本。每天看一本的缺点在于:看书花费时间过长,一些硬内容不好吸收,晚上留给自己做笔记消化的时间也不够。不可能一天都花在看书这件事上。看书的目的是实践验证,每天划分30~60分钟看书,然后整理做笔记摘抄,总结出来思维导图。虚构类,快速扫过就好,不需要太多实践,主要是情绪体验。
3.做出工具类书籍的思维导图:
尽量不要选在周末一口气做出来。而是快速翻阅,或者边读边整理,甚至会出现二版、三版、四版的思维导图。而这个过程,一定要在纸上完成,阅读时可以在草稿上写下脉络,最后周末回顾,提取出精华。
有的书逻辑并不是环环相扣,可能1和3之间有连接,用笔写是最快的。如果用幕布来完成,可能就变成了简单的看书摘抄。在A5空白本上,画出思维导图,与首页做好索引,那么月末、年末,回顾书籍,就能快速找到一本书的精髓和提问的答案。
lII 建立统一规则——方便阅读
在本子上做读书笔记,最好就选定固定的颜色荧光笔,或者是符号,代表有限的意思,颜色、符号都不要超过3个。
例如,黑色水笔代表枝干主体;“符号代表摘抄;红色荧光笔代表自己的思考
尽量不要随便选择彩色笔,要保证不会褪色;如果荧光笔居多,本子的质量一定要好,不然浸过去了也不方便阅读。
总结
最后,再次总结下从2019年阅读中的一些小教:
使用豆瓣、幕布两个APP建立完整的追踪体系,标记录入书籍,让阅读可衡量,可回顾,方便互联网产出;
通过提问,日常就产出思维导图,在A5本上做摘抄,一个月阅读4~7本,工具类目一定要有思维导图,及时产出,最大程度上吸收知识;
提前规定好笔记符号,建立统一规则,方便需要时快速查找到重点,年末回顾。
如果你也打算批量阅读,不想让阅读只成为网络上标记的一串串数字,不妨采用这个方法,试试构建自己自己的2020年阅读体系,让每一次阅读都带来看得见的收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