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近年关,事务减少,终于可以写点自己的东西。最近重新对儒学经典进行学习,意识到其实长久以来我们对“道德”二字已经存有偏见,认为道德是一种外在的,社会强加的束缚,但在儒学经典中,其实并不认为道德是他人给予的,而是每个人扣问自己的良知所获得的天性。当今社会我们往往看到的是讲道德的人被不讲道德的人欺负、占便宜,讲道德的人在职场上往往被排挤被忽视被边缘化,而不讲道德的人反而能左右逢源随心所欲。道德到底有什么用?如果我们修行仁德不仅不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改善,反而让坏人有可乘之机对我们进行伤害,那修行还有什么意义?我也一度想过,修行道德、致良知是不是就是让自己即便遇到社会不良风气的侵袭也能保持平静,说白了就是一种阿q精神聊以自慰?如果儒学只是一种培养鸵鸟精神的学术,那也实在不足以让人信服。但是后来,我见识到一些人一些事,让我对道德有了不一样的想法。
前阵子和女伴参加某单位的年会活动。见识到同行的两个年长姐姐的为人处世十分得体优雅高贵,而且还很活泼风趣,还能时时处处照顾他人,体贴入微,展现出人格的光辉,让人心生仰慕。我这才体会到儒学中讲到的道德能够带来的人格魅力。书中说,修行道德,并不是修行之后能够为我们带来什么利益和好处,道德本身就是一种自我成就,就是一种上天的恩赐。诚如《大学》所说,“顾(讠是)天之明命。”道德就是光明,它本身就是上天的恩赐,得到它就是上天最大的恩宠。高尚是高尚者的通行证。
而要成为那样的人,日常的修行就是慎独。就是无论人前人后都保持着高尚的情操和举止,这样才能使行为成为习惯,习惯再成为气质。
而慎独,就是日常行为要“知止”。一是约束自己的行为,才能做到“行为得体”,二是保持自身和环境整洁,使自己处于一种有秩序的状态中,这样才能“形容得体”,三是约束自己的情绪,适中、合度,这样才能恰当的给予周围的人关心和帮助,做到“体贴入微”。
以上就是最近的一些浅显的认识,在学习做人的修行路上,我还只是刚刚起步。
最后总结,行动就是一切问题的良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