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在看智能路障讲鲁迅,生平解析加上作品解读,把一个有血有肉的鲁迅摆在我的面前。有理有据字正腔圆逻辑清晰妙趣横生到我甚至想直接抄文案了(当然这是因为鲁迅本身生平很有趣再加上作者的添油加醋.狗头),但是一看视频时长,突然又放弃了,可能后面会摘抄一些重点语句吧。本来这篇是想写为什么是鲁迅?为什么鲁迅会有那么高的文学素养?为什么鲁迅能够在今天有那么高的评价?至于主观还是客观,我又犯愁了,主观总有片面之虞,客观免不了生搬硬套,以我文笔之拙劣,思想之浅显,知识之匮乏,恐怕写不出万分之一,更何况鲁研学者不在少数,又为何去凑个热闹呢。
上次写了一篇模仿鲁迅的文风的半文章,大抵也是没有什么营养在其中,只学了些表面功夫,现在想来未免有些面红耳赤。后面可能看完这一系列的视频,会再去找一些鲁迅的资料来看,最后对这一系列做一个总结,采撷出为我所用的方法论和资料库。
现在,我们来想想,学鲁迅,我们能学到什么?
不妨想想,鲁迅现在留给我们的有什么?物质的来说,是他的各式创作的作品加上他人创作的关于鲁迅的作品,精神的来说,是作品里面蕴含的灵魂。总的来说,是如今一个站起来的中国。
他的作品,不论是散文杂文甚至是刊登在报纸上对骂他人的文章,其遣词造句,文风,逻辑及内里的轶事和纠纷均可作为学习的资料,蕴含在作品里的问题和精神,为人处事的作风,以及涉世的情绪,都值得我们再三沉思。
自古及今,已无新鲜事,所以以史为鉴,两厢一对照就明白了。 读经传则根柢深,看史鉴则议论伟。总而言之,学鲁迅,其一读作品,其二知人,其三察社会,其四明己。这应该就是读书的作用了吧。
鲁迅《而已集》中有这么一句话:“我的话已经说完,去年说的,今年还适用,恐怕明年还适用,但我诚恳地希望不至于用到十年二十年后。”一百年后还适用,两百年以后呢?是否是永传的经典?他所说的是人性的弊病还是时代的枷锁呢?
附上有趣的鲁迅语录:
还是拉倒罢。——《致杨霁云》1934年12月13日
我不干了。——《非攻》
我实在没有说过这样一句话。——《致台静农》1932年12月13日
我便考你一考。——出自1919《孔乙己》
你是个好人。——《解放了的堂吉诃德后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