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天 图书原文:P111 A1 内化知识的标准
原文约450字左右,阅读需1.3分钟
A1:内化知识的标准
1鲜活:是自己亲身经历的,亲眼所见、亲耳所闻的认知。
2.故事:相关叙事要素基本完整,能够清晰地体现出起因和结果。
3.对应:和原文或I便签的4个要素对应,使之成为贴切的案例。
4.反思:无论想到的是成功还是失败的经验,都能帮助自己更深入地理解这个经验,也加深了对原文信息的认知。
A1便签常见误区:泛泛而谈
A1便签上最好写“总是”“经常”“好多”,而不是“有一次怎样……
很多人都擅长泛泛而谈,却不能激活具体经验。凡是没有具体时间、事件的,都算泛泛而谈,本质上应该算I,是论述,而非叙事;是认知,而非经验。
这“十几分钟”不可忽略,重要的学习过程就在其中。在寻找具体经验的时候,你的大脑不断加工着相关信息,将信息的各个要素(以及各要素间的因果关系)和大脑中的无数事件进行比较并尝试匹配。找到最贴切的那个经验后,还要用最符合原文信息(或1便签中所写信息)的方式将之讲述出来……写出这样的A1后,你不仅对知识有了更深的理解,而且对自己的经验也有了更深的理解,让知识和自己真正建立了联系。
老王解读:
what:这段文字讲的是内化知识的标准和常见误区。
why:不内化的知识是无用的知识,什么是内化的知识呢?就是知识拿来就能用,遇到问题能解决。这个和PDCA有什么关系呢?本质上来说,这个流程叫做DCAP。
D执行,这个执行使我们过往的一次实实在在的执行,这个是很关键的,我一会单独再讲。
而这个C检查这一步是很高级的检查,因为我们是有结果+新标准的,新的标准是书上的,别人的成功经验,我们通过这样一对比,就会发现,我们可以提升的空间。
A改善提升,我们也叫反思,这个反思高级在哪里呢?第一,他是有权威的新知识来帮助我们改善提升的,第二,这个反思会帮助我们迭代我们I,也就是我们的方法论,所以这样看来这个检查比起原本的PDCA又进步了,所以,叫“超级”+“变态”。
P计划,最后我们还要做一个计划,如果说再发生类似的事情,我们可以怎么做呢?
where:当然看到这里,大家也发现了这个方法有一个大问题,需要是经常出现的事情。但坦白的讲,如果没有一件让我们反复去重复并能给我们带来巨大价值的事情,你也很难成功。或者说,如果每天都在重复一件事情,但把这件事情做成了一件普通的事情,那本身也是我们的PDCA不够“超级”+“变态”。
how:那如何去实施呢,坦白的讲,这个过程太复杂了,我就说几个原则。
第一,要写出故事,越具体越好。非常简单,写出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小学的时候,就学习过的故事的6要素。这里为什么要具体的故事,而不是一类事件呢?例如,我过去的一个月天天都晚睡。这就给我们后续的改善提供了很大的难度,过去一个月都晚睡,未来一个月都早睡?难度大。过去一个月都晚睡,是几点啊,几点算是早睡啊?哪几天睡得晚,为什么啊?
或许可能有人会说,老师,信息我都给补充上不就完了吗?那就变成了30次的故事,30个改善的行动计划了。还是难,相信说到这里,大家应该理解了。
第二,近期、高频次、有价值的事情。这个不需要过多的解释了,近期的原因是人都在成长,越早的事情,复盘的价值越小。
第三,要能用上权威的知识。高效的学习者更喜欢权威的有价值的知识,而不是道听途说,不靠谱的知识。但如果说有了权威的知识,我们却不愿意去用,那就不是高效学习了。举例,我看了《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突然想起来是否可以给我的菜多加一个环节,能让菜更好吃呢?鬼扯,这是跨界学习,也很棒,但不是高效学习。高效学习应该是看完关注圈和影像圈,想想自己过去有哪些时间浪费在无意义的事情上了,如何去调整自己的行动。
第四,复盘反思不着急。我的经验是一次超级大的改变远远不如,每次慢慢的改,然后多去迭代几次效果好的多。也不要着急一口吃成胖子,要朝着目标,结合事情情况去改善,这样效果才更好!
实践应用:
试着去找到那个高频、有价值的行动,尝试用PDCA的方式去列个计划,当然如果能实际操作一遍,那你就更棒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