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万玮校长的《40岁,开始学做教育》这本书,源于这本书的书名,也源于教育界有名的万玮老师。
万玮老师说:“佛说,借来的火点不亮自己的心灯。点亮自己的心灯需要悟。悟需要积累、酝酿、融合以及沉淀。人生自四十岁始,作为教育者,我才刚上路呢。”
万玮老师的第一篇内容《学习就是验证猜想的过程》深深吸引了我,文中写到:“听课有没有收获,与大树倒地有没有声响,道理其实是相同的,关键都在于人。就好像万籁俱寂的夜里,我们听不见任何响声,就以为这世界寂静一片,其实根本不是这样。空气里充斥着各种声波,只不过这些声波的频率不在我们耳朵的接收范围之内,我们听不到而已。在级别低一点的动物看来,这个世界热闹得很呢。同样,听课也好,读书也好,其关键在于那些听到的、看到的内容是否和我们的大脑产生了联结。这个世界充斥着各种知识,只有与我们的大脑产生了联结,它们才会生出意义。”
深夜里,静坐大脑前备课,让我感觉到教学的困惑点很多。如何让自己的语言精炼、简洁,听着亲切自然呢?如何备出一节高效的课呢?今天我上完了《什么比猎豹的速度更快》,感觉我的课堂教学零零碎碎的,没有上出了整体感。不管怎么样,在做练习册的时候,看得出来,大部分孩子还是会做的,这是让我欣慰的地方吧。
每当和孩子们玩游戏的时候,他们表现得很高兴。但是如果我一味地讲解的话,孩子们听着听着跑神了,所以,得出一个结论便是,课一定要吸引孩子们,否则他们是不买账的。
“听课也好,读书也好,其关键在于那些听到的、看到的内容是否和我们的大脑产生了联结。”同样,对于学生应该也是这样的。课堂上,任何知识的讲授一定要和学生发生联结。我们一定要想方设法让学生的思维参与进课堂来,这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课堂上要关注学生,尤其是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
课堂上,学生的表现虽让人难以预设,但是我们在备课的过程中,所设计的每一个问题都要“接地气”,也就是说,一定是学生伸伸手是能够得着的问题和答案的,而不是“无从下口”,一个问题问得学生哑口无言。常有这样的课堂现象发生,我观察发现,要么就是提问的问题太大,要么就是没有做好足够的铺垫,所以孩子们真的是“无能为力”了。
每一个新知识点的学习,一定是在学生原有经验基础上学习的。就像《小学儿童心理学》中所写到的:“课堂学习活动中,教师应先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支架’,即为学生的学习和问题解决提供线索、提示、鼓励等,然后逐渐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做。教师可以对复杂的问题实行‘小步子’教学,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
疫情期间,我有幸走进王林波老师的课堂,被王老师的教学风格所吸引。记得他在教学《落花生》这一课时,几乎是手把手地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记得,王老师在教学“落花生与桃子、石榴和苹果”的那一段对比的写法时,先让学生进行朗读,接着出示了蜜蜂、竹子、梅花、电线杆等事物,师生一起简单说了它们的特点;然后让学生进行仿写。
孩子们的回答非常精彩,我不禁感慨,越是名师的课堂,越让人体会到“简简单单教语文,轻轻松松学语文”的意义。
越读越思,我发现课堂教学真的是一门艺术。如何上出一节有趣的、高效的课,这不可能一年两年可以实现的,但是,只要努力向着这个方向前行,至少会越来越接近那些教育教学带给我们的美好世界。
“借来的火点不亮自己的心灯,点亮自己的心灯需要悟。悟需要积累、酝酿、融合以及沉淀。”无论生活还是工作,我们都需拥有这样的一盏心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