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季临近,有感于家长的焦躁乃至无助,闲聊两句权做呓语
有句俗语叫“事不关心,关心则乱”,类似的句式另一句叫“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后者说的是某些人对待身外与己无关的人和事的态度,前一句说的恰恰是对待和自己有关事物的态度,因为是由心而发,所以避无可避,这句话用到现阶段部分陪考家长身上,正是恰如其分,用他们的话说就是“孩子是自己的,自己不关心谁关心啊?”
但是大家有没有认真想过,这世上“谁又能真的是谁的?”“谁又是他?谁又是我?”这种车轱辘偈语式疑问其实从未终止过,这种思索虽然不能给我们确切的答案,但他能暂时“止痛”,延缓我们些许无奈,让我们轻装上阵,绕半天无非是想说,陪考路上焦灼来袭的时候,不妨先来剂类似的“麻药”。
让我们顺着这思路考虑下
离别的无奈。每个生命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即便他是你们的孩子。为人父母者应该想到,孩子从呱呱坠地的那一刻开始,他将有他自己的人生,那哭声听来虽然让人欣喜,但终归是一种告别的开始,从那一刻为人父母能做的也只有尽可能的跟随和陪伴,做好送别的准备,而不是极力的挽留,当有了这种准备,离别来临时自然也会少点焦躁。
不要试图踏入同一条河流。那个哲学家曾说过“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人生不可能完整复制,未来的路还需要他们自己去走,在成长过程中,孩子的成长最主要的是心理的成熟,能力的获得是思考的能力,其次才是身材的发育和生活自理的技巧,但这些能力要靠他们在自身所处环境中去实践获得。
因为他们生长的环境注定和我们不同,未来要走的路也就充满了不确定性,限于阅历和环境,现在我们的技巧未必适用于他的将来,你现在的阅历乃至曾经痛苦的经验,他也未必能感同身受,这一切因素将会造就一个全新的生命,有着他自己全新的生活,也许他们的“叛逆”不听话,乃至“三观”会让你困惑乃至苦恼,但这些能支撑他们的未来,因为他们的“过去”和你不一样,现在因为前人的努力,经济的发展导致每个个体有了更多的思考时间,社会的转型导致他们有了更多思考的需要,作为独生子女的一代,万千宠爱集于一身,让他们有了更多关于自身定位思考的锻炼,其实他们的思想比你成熟更快。
即便有时在你看来他们的想法是那样的“离经叛道”那样的不合理,但这并不影响他们将来会走出自己的路,鲁迅曾经说过:“世上本来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其实人就是这么奇怪,当一件不可能的事情,大家都觉得他可能的时候,他还就说不定真变成了可能的事,甚至是必然的事,正所谓“三人成虎”“假作真时真亦假”,只要他们的想法和行为是符合他们同龄人的共同价值观,那就没啥好担心的。
所以未来是你和他共同面对,而不是你带领他走你的老路,这是发展的需要时间的铁律,认清这点少些强制也就自然少些烦恼,前途充满了未知数,父母和孩子其实面对的都是新问题,如果孩子有自己独立的想法,不妨让他去实践下,所谓“实践出真知”,未来的路要靠他们去实践,你能陪的时间毕竟有限。
按以上说法是不是除去“守望”或者“等待”就无可奈何了?不是的,能做的还很多。
首先我们需要做的就是保驾护航,清理垃圾,面对确凿无疑的“坑”尽量帮他避开,净化其环境,可能会有家长反问“我们认为的纯净,就一定是纯净吗?”,如果真有这问,那是我的错,导致大家陷入了“虚无”,其实如果您静心想下,一段时间内,一个社会中,总有某些共同遵守的“底限”存在的,例如“黄赌毒”,我们要做的就是帮他们扫清此类“垃圾”,责无旁贷。
其次尽量跟上他成长的节奏,和他共同成长,人不是生而会做“父母”,虽然能做,但都不是“家长学校”毕业后才来的,所以面对“新角色”我们同样需要去适应去学习,从同行者身上学,从前人身上学,还要从自己的后人身上学,活到老学到老绝不放手,当然了,这样说并不是要绝对干预。
总之吧,当你认清一切遭遇都是锻炼,一切事情都未可知的时候,那还有必要等待、守望、目送乃至焦躁吗?一起学习共同成长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