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古开天,伏羲明道。伏羲勤于实践,观天察地,作河图,制洛书,创八卦,画太极,成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被列为“三皇五帝”之首。相传,伏羲出生于渭水上游的成纪,也就是今天的甘肃省天水市,这里至今保存着气势恢宏的伏羲庙——
2018年4月5日,清明假期第一天,时隔将近九年后,我和家人再次来到天水市。刚刚行驶下高速公路,就直奔西关的伏羲庙,这么多年过去了,这里变化并不大。看到写着“开天明道”四个大字的牌坊,我不禁要感叹一句:我又来了!
“开天明道”概括了伏羲的功绩:“开天”为开天辟地之意,伏羲首创八卦,混沌的宇宙有了天地之分;“明道”即阐明天地万物运动规律和人类生死伦理法则,歌颂伏羲带领人们一起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在伏羲庙的大门上,悬挂着“与天地准”匾,为明代著名学者胡缵宗题写。这个四字出自《周易·系辞传上》,原句为:“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其中,“准”为等同之意,表达伏羲所阐述的道理,包络天地之间万事万物的运行规律。
伏羲庙原名太昊宫,俗称“人宗庙”,建筑群坐北朝南,四进院落,重重相套,沿纵轴线,依次可见仪门、先天殿、太极殿、见易厅等主要建筑,两侧分布着朝房、碑廊、展厅等。
1、仪门
走进伏羲庙的大门,迎面是形制与大门相似的仪门,正中悬挂着著名书法家楚图南所写的“伏羲庙”匾额。此门修建于明嘉靖二年(1532),清代进行过多次重修,光绪年间形成如今的规模。在仪门的悬山顶上,两名工人手持笤帚,正在忙着清理瓦片,为我的照片增加了情趣。
2、先天殿
穿过仪门以后,看见先天殿,我瞬间惊呆了!大殿竟然被一块蓝布遮挡,前方搭建着梯子和脚手架,正在进行古建筑维修保护,如同“犹抱琵琶半遮面”。这座大殿是伏羲庙最主要的建筑,不能拍摄它的原貌,实在令人感动遗憾。
大殿位于宽阔的台基之上,重檐歇山顶衬以龙形吻脊,殿内供奉着高约三米的伏羲圣像高,手托八卦,正襟危坐。此殿创建于明成化十九年至二十年(1483—1484),经过明清两代屡次扩建和重修,最终形成面阔七间的宏大气势。
一株高大的侧柏,倾倒在大殿前方,幸好有石柱支撑,树龄已经1000多岁,成为这里独特的景致。除此之外,在大殿的木质门窗上,雕刻着盘龙、团凤、仙鹤、麋鹿等动物图案,装饰着牡丹、艾叶、松枝等植物纹饰,华丽精美,引人入胜。
在先天殿的前方,东西两侧分列着朝房、碑廊和钟鼓楼,构成一座典型的四合院。朝房模仿宫殿式建筑,文武官员上朝之前,先在这里进行准备,文官居西朝房,武官居东朝房。这里的朝房平时闲置,在举行祭祀活动之际,用以接待官员和相关人员。
如今,曾经的朝房,已经改造为展厅。在东侧的朝房中,正在举办以“一画开天 肇启文明——人文伏羲”为主题的展览,可以看到天水秦安县大地湾遗址出土的珍贵文物;在西侧的朝房中,通过各类图片、文字和实物,介绍伏羲庙祭祀活动的盛况。
在两侧的碑廊中,陈列着36块石碑,从明代直到近现代,详尽记录了伏羲庙的历次维修情况。1955年,天水师范搬入伏羲庙内,曾经占用过碑廊,将石碑放倒在地。1990年,重新建起了这两座碑廊,大多数石碑被竖立起来,但是还有一些石碑依然横放在地面上。
3、太极殿
先天殿的后面是太极殿,匾额由沙孟海先生题写,这里依然供奉着伏羲的塑像,只是规模较先天殿小了许多。此殿又称“退殿”或者“寝殿”,根据“前朝后寝”惯例而建,象征伏羲生活起居之所,与前方先天殿相互呼应。
相传,在伏羲庙原有六十四株古柏,按照八卦推演的六十四个方位种植。如今,院内尚存三十多株古柏,冬夏常青,生机盎然。在很多柏树的身上,都悬挂着红色纸片,全部都是人的形象,它们有什么含义呢?
这些古老的柏树,乃周围百姓心目中的神树。据说,农历正月十六是伏羲的生日,伏羲庙在这一天会举行庙会,赶庙会的人带来用红纸剪好的纸人,虔诚地悬挂在神树的身上。在过去的一年里,自己身上哪里有毛病,或者哪里不舒服,就烧纸人的哪个部位,祈求未来一年身体健康。
4、见易厅
在伏羲庙的最北端,坐落着美丽的后院,这里的见易厅中有一块石碑,上面镌刻着江泽民亲笔题写的“羲皇故里”几个大字。在民国的时候,人们称这里为“后陵”,认为此地是归葬伏羲的地方,杂草丛生,大蛇屡见,人迹罕至。
关中和天水都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一条渭河水串联起两地过去的悠久历史,陇海铁路和连霍高速公路促成了如今的“关天经济区”。未来,我的镜头也将深入天水,追寻关中与天水之间的文化渊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