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书有感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1]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2]为有源头活水来。
【简评】
原诗有二首,此为其一。两首诗前首写因读书而茅塞顿开的愉悦;后首写治学中历尽艰辛终于进入自由王国的欣慰。清王国维曾在《人间词话》中借宋词以喻治学之三种境界曰:“‘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此三境界说与朱熹之诗颇多可通之处。
-
[1] 鉴:镜。言方塘水面如镜。
[2] 渠:它,指水塘。
泛舟
朱熹
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1]
向来枉费推移力,[2]此日中流自在行。
【简评】
这是一首哲理诗,它以泛舟为例,说明了两个道理。一是做事一定要遵循客观规律,陆地行舟,无论你枉费多少力气,也于事无补;而一旦春水上涨,时机成熟,则艨艟巨舰也只如一片鸿毛,自在流走。二是厚积薄发的道理,所谓“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庄子·逍遥游》),一切事情的成功终归是要靠实力,平时多学习、多积累,做事情就会有举重若轻的感觉。
-
[1] 艨艟(ménɡ chōnɡ 萌冲):古代的一种战船。一毛轻:谓像一片羽毛一样轻快。
[2] 向来:谓春水未涨之前。
冷泉亭[1]
林稹
一泓清可沁诗脾,[2]冷暖年来只自知。[3]
流出西湖载歌舞,回头不似在山时。
【简评】
此诗借冷泉演绎着杜甫《佳人》“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的道理。冷泉深藏山中,清可鉴人,冷暖自知,是何等纯净。然一旦流入物欲横流的浊世,想回复旧状又是何等艰难。隐约中我们可以感受的是诗人对名利场的憎恶,及其对回归纯洁本性的渴望。
-
[1] 冷泉亭:亭名,在今杭州西湖灵隐寺前飞来峰下。亭下涧水称冷泉,流入西湖。
[2] 一泓:即指冷泉。泓,水深为泓。
[3] “冷暖”句:谓冷泉罕有人至,年年水温由冷而暖,又由暖变冷,只有泉水自己知道。
赠刘景文[1]
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2]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简评】
此诗题一作《冬景》,是一首歌咏初冬景物的诗。苏轼不愧是天生的乐天派,萧瑟的冬景在他笔下仍然生机盎然。已败尽的残荷,让他想起的是它曾有的滚动着珍珠般水滴的擎雨之盖;凋零的残菊让他看到的是仍在傲霜斗雪的挺拔枝干;更何况还有那黄橙绿橘,以它们斑斓的色彩装扮着整个世界。整首诗给人以向上的跳跃的感觉,“擎雨盖”、“傲霜枝”是从视觉上突出效果;“橙黄橘绿”四个字,字节亮丽流转,则是从色彩上、音韵上加深人的印象。全诗虽只有短短四句,却也写得浑圆流转,极富韵致。
-
[1] 刘景文:名季孙,河南祥符(今河南开封)人,时任两浙兵马都监。与苏轼相交甚厚,苏轼曾把他比作孔融,赞之为“慷慨奇士”。
[2] 擎(qínɡ情)雨盖:指荷叶。擎,举,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