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统的中医学中,有一个颇具魅力的方剂,名为当归补血汤。这个方剂的奇特之处在于,它的主要成分仅有黄芪和当归两种药材。更为特别的是,明明是补血汤,而补气的黄芪的用量竟是当归的五倍,很明显黄芪居主要地位,而当归为辅助之品。但何以不名黄芪补气汤而反名之为当归补血汤呢?这背后蕴含的深意,是阴阳调和的智慧吗?
中医对血液的理解独特而深刻,“中焦取汁化气,变化为赤,是为血”,他们认为,血液是由脾气对食物的吸收和转化产生的,这一点,在西医的理论中也有所体现,只有确保了充足的营养,才能避免贫血的发生。黄芪色黄,可补后天之本的脾,通过补脾而增气血,此是其深意之一也。
然而,中医的血液概念,相较于西医而言,更为广泛。“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也就是气能行血,血能载气。“有形之血不能速生,无形之气所当急固”,故应抓住主要矛盾,将补气固表作为重点,使气固表充。此是其深意之二也。
气血相互滋生依存,血赖气以生,气依血而存。很多人的贫血是因失血而起,失血之因乃气虚不能固摄而致。单以补血之法,非其治本之策,故当益其气,固其脱,以加强机体对水谷精微的吸收和运化,促进营血之化生。黄芪并不能直接生血,黄芪可以补气,气能生血,通过补气,使气旺血生。同时黄芪可以益卫固表,因此合起来的意义是补气固表。虽二味药,但用药精当。
《黄帝内经》中说:“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这说明了气与血的相互依赖关系。气畅通,则血畅通;气滞,则血瘀。气虚或气滞时,血液运行受阻,不能滋养肌肤,反而在局部堆积废物,形成斑点。这种情况下,若不能及时调理,就会形成血瘀体质。
四物汤中的川芎,就是一种能通达全身的气药。没有川芎的四物汤,所补非血,而是“瘀血”。现在明白为何虽为补血汤而需重用黄芪的意义了吧?
在实际的调理过程中,有许多女性,虽然红细胞数量和血红蛋白浓度正常,即西医的数据是没有贫血。但她们却有贫血的症状,总会感到头晕、眼干、疲劳,脸色发黄,月经颜色淡,持续时间长。而中医诊断,这往往是“血虚”。也就是西医正常,没有贫血,而中医诊断却是血虚,这到底听谁的呢?
其实她们的血液虽然看起来正常,但已经失去了应有的功能,即血液依赖于脾气的功能已经减弱了。也就是我曾写过一篇文,说的是《无气之血就是死血》,因此,在补血的同时,也要补充脾气,以恢复血液的正常功能。
再来看当归补血汤,黄芪的五倍用量,背后正是中医的精妙所在。气与血,在人体内相互推动、相互生化。气为血帅,血为气母,二者相辅相成。因此,只有通过补气,才能最终生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