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如何读懂一本书?

如何读懂一本书?

作者: 乌托邦的爱人 | 来源:发表于2024-06-06 23:00 被阅读0次

书名:如何阅读一本书

作者:樊登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如何读懂一本书,樊老师提倡的方法是以讲书的形式对这本书尽心分解介绍,直到完全理解这本书。

过了几天,我把这本书的内容给全部忘记了。

隐约记得,作者通过一系列的参加主持人的比赛,学孟子、老子的有用思维,学辩论是为了锻炼思维逻辑,里面讲有,怎样提高逻辑力,通过最有用的办法就是用三本书,当做一个主题阅读,然后通过主体阅读,来分别辩论这三本书里的区别。

跟着崔永元老师学怎样讲话会很幽默,其实也不必太幽默,有自己的节奏就好,偶尔开一下玩笑调节一下气氛就好。

以上两点都是由故事说明所变现出来的东西。

第一阶段,就是学习沉浸式阅读。比如你去上海,跟着旅游团参观各种商场购物,去某个景点,这不代表你真的了解上海,真正的了解是你待在上海跟他们居住的人一样,去了解。学习一样东西,不是理论性知识学习,还要学会运用才能是真正的学会,也就是沉浸式的学习。

摘抄: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论语 卫灵公》。

讲书这套方法可以有效地改善每个人的知识结构和学习方法。

反脆弱的能力越强,职场晋升力就越快。

阅读的两个特点:

主动性

针对性

阅读可以让我们从单向度的人变成多向度的人,多向度的人的思维体系有三大支柱:

第一个是事实。每个人通过实验的到数据之后的分析决策。

第二个是逻辑。事实之间的因果关系。

第三个是批判性思维。对总结的事实保持怀疑态度,问清事实和结论的真实性。

通过阅读,将知识组成思维体系,再转化为能力。

讲书就是一种沉浸式的学习方法,他会让你进入“心流”的状态。没有意义,自己找,没有脉络,自己找。你会主动在字里行间寻找脉络的意义,然后把它梳理出来,再加上准备过程中你的专注度比平时高,这一系列的行为会极度的锻炼思维逻辑。

作者遇到的问题,我也会遇到的问题:看完一本书的时候,完全记不住什么,当绘制完思维导图,并且录制的时候讲一遍,这本书80%的内容就记住了而且很难忘掉。

作者的读书习惯:从前读到尾读下去,不记笔记,也不查资料,甚至有不认识的字也不去管它,看完之后几天再回忆。这时候大脑是警觉的。第二次的学习过程是非常紧张,而且是不容易逃避的,在读书的时候尽量保持阅读的流畅性和体感。

当认真去准备一本书的时候,或者以讲书为目的的提示自己的时候,就需要自己集中注意力:

架构是什么?

开篇先说什么?

这里面最动人的故事是哪个?

最有价值的点在哪儿?

读书带来的长期影响:书的结构和知识逻辑都是相同的,通过积累阅读和无数次绘制思维导图的洗礼,我的大脑的建立起来足够的交叉和神经元链接。

讲书的好处:讲书过程中需要旁征博引,而旁征博引来自于你现在的知识库。不断地积累练习,会让你的知识库变得越来越丰富,而所有的知识链接都会逐渐建立起来,而这种连接数指数增长,会令你的大脑更强健。

辩论队培养我正确发声和控场

发明了一个变态的训练方法,自己跟自己辩论。

正方说一句反方说一句,看能坚持多长时间,坚持得时间越长越厉害,因为这要求的逻辑转换能力是非常高的。

人在很紧张的时候唾液不分泌,嗓子就不会分泌唾液。

培养幽默感,吸引眼球

三本书撑起一门课

从书中能够训速地提炼出很多价值的东西

刻意练习=时间x积累。

如果想要训练自己讲书的能力,建议大家先对自己做出一个承诺,比如每周给身边的人将一本书。

读书不是一下子读的很快的,需要积累

脑海当中积攒的东西越多,你就越能够把他们联系起来,你会知道东方人是怎么想的,西方人是怎么想的,他们之间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然后看每一本新书的时候,就会觉得很轻松。

学会讲书,为知识松绑

正常阅读,你需要用眼睛看文本,大脑需要你解读文中信息,然后大脑需要视觉信号进行识别,识别后解码,解码后传输到神经元,通过神经元储存起来,要用时候,再把它拿出来。

真正的学习是要走出学习的舒适区

讲书分享一本书的过程要经历三个环节,第一是筛选,第二是过滤,第三是选择。这要求我们在阅读过程中,时刻问自己三个问题:

我能不能准确地把握这本书的真正含义,理解这本书?

第二,我能不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这本书真正含义,且表达清楚?我的信息效度和信度如何?

第三,我表达出来的内容能不能让没有读过这本书的人无障碍地理解这本书?我的预压风格是否通俗易懂能否被二次传播?

讲书必备的五种能力

1、逻辑思维能力

抓住重点,知道一本书的主题,了解一本书的论证过程。

逻辑思维是什么,什么是前提,什么是假设,什么是论证,什么是论点,什么叫作论据。

论证所用到的方法:归纳法,演绎法,(理解上,大前提是所有人都会死,苏格拉底是人,小前提是苏格拉底会死)

讲书中,你要把大前提,小前提,结论体现出来。

逻辑能力是第一重要的东西,我们可以不断地通过拆解和练习讲书,慢慢培养出来。

2、大局观

拿起一本书的时候要知道这本书的大框架

这本书要解决什么问题?

他的使命到底是什么?

他是怎样论证这个使命的?

它提出了一个什么样的假设

怎样验证这个假设?

推理的过程是什么?

怎样获得这个证据?

最后我们能得出一个什么样的结论?

这个结论对我们每个人有什么意义?

这是一本书的架构。

如果你在脑海里清晰地梳理了这个架构你读书就会非常省力。

(这本书要解决一个怎样完全了解一本书,使命就是把这本书给讲出来,假设几本书变成有用的知识,换乘了钱。作者的经历是推理的过程,实施结果是帮助了更多的人,证据是现在的樊登读书,结论是,读书讲书是有用的,可以训练大脑)

第三语言能力

语言能力可以细分出很多部分,

第一种是简洁  简洁代表一个人能够准确概括一件事情,说明这个人对事情吃的足够透

第二种是幽默,不用刻意变的幽默,

第三种是说服力 (语言表达怎么更有力量,更有信服力?第一看优秀的电影《勇敢的心和阿甘正传,跟着电影台词和演员表演节奏练习,阅读好的文学作品,像这些作者学习怎么讲话)

第四,同理心  同理心就是感同身受,换位思考,想他人所想。同理心是人和人之间沟通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第五,爱。当你用爱来衡量它的时候你做这件事情的反脆弱能力就会越高。

对待讲书,要有“将然”的心

每个人都可以讲书,为什么有人讲出来就是没有人听?

你需要表现力技高一筹,要么内容道高一丈,要么见解别出心裁。

最重要的是,每个人的能力是变化的,就算你开始讲的不好,慢慢地你也会变好。随着时间的推移,你会越讲越有趣,越讲越自信,知道的事情也会越变越多,你的受众自然也会变的越来越多。

用一种”将然”的态度来看待每一个人的发展,很多问题就不存在了。这是梁  先生说的话

他是一种趋势,

他是一种文化。

第三章,如何选书?

什么样的书值得读?

TIPS选书原则

tools工具书,可以提炼出工具性内容的书。可以很好的解释现在的情况,能为我所用。

Ideas是新的理念。图书作者能带来新的理念,新的发现,新的想法。

Practicability是实用性,能够给大家带来改变。

Scientificity是科学性,他是经历了科学的验证过程。

选书就是抛开外在的畅销书、名人写的书、长期在图书排行榜上的书的光环,一个重要的标准就是科学性。

一本好书它是在试图帮你从痛苦的、复杂的、难以解决的社会问题当中,探索出一条好的路径,让你能够看到新希望,看到解决的方向。像经营者养成笔记、活好、《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这样的书,他虽然不是科学的,也不一定符合理论体系,但他是经验,智慧,是建设性的东西。

符合建设性的图书:

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新的意义。

使我们产生强烈的动力。

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改变。

意义、行动和改变。如果三者有其一,我们就说明这本书具有建设性的。

科学性和建设性是我选书的基本逻辑。

如何买书?

买书第一先看出版社,二看作者背景,第三看推荐人,第四看书中的推荐书单,第五看书后的参考书目。第六看内容,(主要看这本书解决什么问题。它有没有提供解决方案,它的论证过程是否严谨)第七是看翻译图书和图书印刷质量。(好书带好书,是一个很有效的办法。)

如何读懂一本书?

量变势必会产生质变,但前提是在这个过程中,你是不断进步的。

如果每本书不能通过有效途径转变成能力,再多的量也是一种沉没的时间成本,最重要的不是数量,而是真正把一本书读懂、吃透。大多数人在阅读的时候,或许真看不懂的词句,但是你真的读懂了了么?

曾国藩说过,读书相当于攻城略地,最重要的是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你的理解能力有多大,就能读懂多难的书。

如何抓住读书的重点?

读书大概包含的七个部分。

1、经济学知识

2、心理学知识(讲书的时候我们给别人讲怎么处理好夫妻关系、亲子关系、社会关系,他背后都是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

3、国学常识

4、管理学知识

5、逻辑学知识

6、哲学知识

人首先得知道自己的局限在哪儿,才能突破这个局限。意识不到的时候,你没法儿突破。生活只要阅历足够多,才可能发掘出突破的机会,才能让你突然意识到,在某件事上自己怎么这么幼稚,你对某件事的观点竟然是完全错误的。,所以被别人批判。

知识的自我反刍

最有效的学习方法不是一边读一边写笔记,也不是一边读一边划线。

作者的办法:读完一本书之后,放下,给自己一段时间间隔,时间间隔大概为一周,一周时间差不多也忘了快一半,这时候一边回忆一边绘制思维导图,或者写PPT。

跟随回忆过程,然后去翻摘抄,这样比边读,边划线更有效。因为人的大脑经过了间隔,经过了回忆的挑战,对内容的记忆里就会更强。

然后再进一步的挑战,把书讲给别人听。

如何把书读薄,如何解构一本书

摒弃坏习惯1、字不认识的时候停下来

                2、禁止一边读书一边玩手机

带着目的的阅读与自由阅读

带着目的去看书,你就需要了解一本书的框架和脉络,你得知道问题是什么,研究现状是什么?怎么解决问题,这里面最有价值的部分是什么,最有力的案例是什么,怎么论证,最后对方有什么好处。这是你自己要学习的内容的时候读书的办法。

带着目的的读书,往往读的是你舒适区周边的东西。

自由阅读则是突然跳到一个未知的黑暗领域,你会慢慢探索这个未知黑暗领域,当你发现了一点亮光,它开始亮起来的时候,你又跳到更大的区域,又亮起来一点,最后,这些亮光集中在一起,全亮了,整个大脑变成了解放区。

建议,在阅读的时候,不要有直奔答案的想法,先积累再精简。目的性太强,就减少了大量的脑力摩擦所带来的的意外惊喜。

开宗明义:这本书解决了什么问题?

任何一本书都会有一条主线,你在读一本书的时候,首先应该整明白一件事情,这本书要解决什么问题。

熟悉书的写作背景。

一本书的背景知识,能够帮助读者开阔眼界,让人们了解一个理论的前沿研究状态是什么,从而间接地认识到这本书的价值。

最有价值的部分,书中提供了哪些解决方案,这个故事是怎么发生的,变化的过程是什么。工具书的部分就是寻找解决方案,讲完了主题的重要性以后,就开始讲怎样能够获得思辨性、批判性思维,进而指出我们需要的公平性、思维的勇敢性,在这些解决方案里,需要用到大量的论据,什么是论据?统计数字,对比试验,长期跟踪,调查结果,大量的案例,这些都是书中很有价值的内容。

画龙点睛,一句话总结价值升华

书的最后一部分,一般来讲,会进行价值升华。

什么是价值升华?就是这一本书的意义所在。这本书讲的这个事的意义到底是什么?我们最后能够达成一个什么样的效果?

作者希望大家读完这本书之后有什么样的感受?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如何读懂一本书?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vlmq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