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上的是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邓稼先》。接下来,我将从以下六个方面,来说说我上的这节课。
一、说教材
《邓稼先》是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属于教读课文。选自1993年8月21日的《人民日报》,有改动。作者是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获得者、著名华裔物理学家杨振宁。本文是一篇人物传记,但它不同于一般的人物传记,更不同于一般写人的记叙文,而是以中华几千年文化为背景,以一百多年来的民族情结、50年的朋友深情为基调,运用小标题的形式,以饱含感情的语言,介绍了一位卓越的科学家、爱国者---邓稼先。本课既承担、落实了精读教学的重要任务,同时又是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其他崇高理想的好载体。
二、说学情
七年级学生在上学期已经学过《再塑生命的人》《纪念白求恩》等写人的文章,学会了在阅读中运用“圈点勾画“的方法。但通过揣摩关键语句或段落,运用对比凸显人物精神品质的精读方法学生掌握不多。
三、说目标
本篇课文是一篇教读课文。结合本单元的单元主题和语文要素的学习要求,依据《中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所提出的三个维度,强化语文学习的综合性和实践性,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以下几项:
知识与能力:通过精读、对比,理解邓稼先的个性品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精读文段,勾画圈点关键语句或段落,揣摩其含义。
2、通过对比,找出邓稼先和奥本海默个性、品质的不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邓稼先朴实纯粹的个性和无私奉献的品质。
由于本课以小标题的形式、通过对比展示人物品格的写作特点,所以我把“通过精读、对比,理解邓稼先的个性品质”设置为教学重点。考虑到七年级学生精读、对比学习能力的缺乏,所以,我又把它设置为教学难点。
四、说教法学法
语文课程是实践性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因此我采用了读书指导法、启发点拨法。读书指导法是以学生的自读感悟为主,注重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启发点拨法,则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注重启发式教学。
关于学法,我贯彻“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指导思想,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就是:朗读法、圈点勾画读书法、小组交流讨论法,让学生在阅读中养成动手动脑的好习惯。
五、说教学过程
课堂教学我按照以下四个环节展开:
1、 视频导入
设计意图:图文并茂,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入新课;凸显了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精读课文第三部分,我设置了3个问题。
设计意图:1、在阅读文本时,鼓励学生运用多种阅读方式。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构建灵动的语文课堂。
2、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学生读之前做到有要求,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文本;在学生读的过程中有指导,指导学生运用勾画圈点写的读书方法,提取关键信息;对读后有反馈,通过读文本、填表格,用问题检测学生的阅读效果。
3、注重启发式教学,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品读重点词句或语段,抓住关键词语,点拨学生回答问题的方法。
3、课堂小结
设计意图:凸显教学重点,总结写作方法;总结课堂,升华情感。
4、作业设置
写一则小练笔。
设计意图:凸显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读写结合,锻炼学生综合运用汉语言文字的能力;课内读文和课后写作相结合,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引入真实事例,把语文从文本延伸到生活。
六、说板书
设计意图:既直观清晰的凸显教学重难点,又点出了对比的写作方法。同时五角星造型的设计,既别致新颖,切合主题,又有对学生思想道德以及人生追求启迪的教育作用。
![](https://img.haomeiwen.com/i16700102/5ff335192d3c61c0.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