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清明节,今年湖南的清明节并没有来得个“雨纷纷”,天气反而使人闷热异常。清明的回家路上,虽然只是经历了从长沙到衡阳这短短的一百多公里,却让我感觉仿佛跨越了一个世纪的距离;一是因为回家路上人潮汹涌,二是由于衡阳的天气比长沙要闷热许多,而让我感到最不寻常的一点,却是家乡的人们的一些习俗的转变。
让我最为欣喜的一点便是清明节里少了许多的鞭炮声。以前的我对于鞭炮的肆意燃放,汽车尾气和工厂废气的排放所造成的后果没有一个深刻的认识;但自从我来到了长沙,触目惊心的现实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所谓“PM2.5”的存在,这是当我吸入第一口PM2.5时;是当我傍晚看到图片馆上“湖南农业大学”六个大字在“波光粼粼”中若影若现时;也是当我在市中心看到建筑工地上快完工的高楼被漂浮的朦胧灰尘拦腰截断时。所以,我认为,清明节鞭炮的缺席,是给清明假期多添了份宁静,多添了份祥和。清明节,自古以来都是人们怀念故去之人的日子,人们会借着这个时机给先人去打扫墓地,祭拜先人,以寄托自己的哀思。在清明节的这种气氛之下,鞭炮的喧闹就显得尤为多余了,这即是清明时节的陋习,是人们需要修改更正的地方。以往的清明节,家乡的人们在扫墓离去之时,都要在墓地旁燃放鞭炮,因此在清明节期间,每处的坟场都是烟雾弥漫,遍布着炮竹的红色残骸,可以说是十分的不合时宜,不合场地,也让人感到气氛异常。所以说,清明节的习俗,是需要去陋的,保存和传承下去的,只是一种精神以及其所引发的一些举动就好了。
清明扫墓的另外一个习俗,便是为先人的坟墓拔草。在坟场,野草是多生的,一年的时间,足够使其长得十分茂盛了,所以为了让先人的坟墓更加庄严,更加美观,前去扫墓的人们就必须将墓旁茂密的野草拔去。这个习俗是好的,然而尤其演变而来的放火烧山,确是一中陋习了。尊重先人的同时,我们也必须保持着对大自然的敬畏。烧山虽说使扫墓的过程变得更加方便,但是确是对坟场及其附近的生态系统的一种严重的破坏。所以这种扫墓“习俗”逐渐消失,也是一个人们素质提高的体现。在扫墓的时候,多一点辛勤劳动,用我们的双手,或是借助工具,将墓前的杂草除尽,不仅能够体现我们对逝去先人的一份真情,也是对大自然的一种尊重,不能因为我们的一时方便,或是出于对先人的尊重,就肆意的妄为烧山。这是清明家乡的另外一个陋习,把原本一片孝诚的举动演变成了粗鲁的妄为,不仅仅是环境的一种伤害,也是对清明习俗的一种伤害。所以说,除去陋习,保留精华,是对传统的尊重,也是对我们自身的一种良好约束。
又是一年清明,希望在一年又一年的时间的流逝与洗刷中,希望能够永远传承下去的,是清明精神的精华,是完整的优良传统。
文/胡洋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