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文提到多做“长半衰期”事件,但其实对于每个人来说,同一件事情半衰期可能天差地别。比如旅游,有的人是走马观花,“到此一游”。有的是怀揣真情实感,细致入微的考察,体会,学习:这两个人的半衰期就会差很大。
但是长半衰期事件有些事共通的,比如:
1、积累可信的知识
2、训练实践技能
3、构建新的思维模式
4、提升审美品位
5、反思和总结个人经历
6、保持和促进健康
7、建立和维持相互信任的关系
8、[探索提出独创性构思
…………
这是一个思维方式,判断出具有长远价值的事情,以免沉迷于短期欲望的追逐之中。
但是,以阅读来说,随着互网联网逐渐主宰人们的生活,人们开始忽视经典的价值,微博、朋友圈无时无刻不在刷新,人们阅读越来越碎片化,也越来越难以保持持久的兴趣。一个全民热议的话题通常维持一两天的热度,随后就归于沉寂。这些碎片化、无价值的信息构成了“信息噪音”,干扰了我们对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信息的判断。而真正有意义的事情是放在“时间之尺”丈量自己。
但是现代社会就像高速运转的机器,时间不停的规范着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时间的管理技术又对现代牢笼进行技术性强化,教会我们更精细、更严苛的分割生命时间。而被“时间之尺”帅选后剩下的就是经典的,而你也会发现与同时代的人比较并没有那么重要,更没有必要在这种比较中自怨自艾,自我怀疑,人生路本就不长,走好自己的路就是你的成功。
侯世达定律说:实际中做事所花费的时间总是比预期的要长。社会学家鲍曼也提出:我们所处的社会是液态的,是一个流动的世界,没有什么是一成不变的。
最终得出的结论是:工作要快,生活要慢。哈佛大学李欧梵在《人文六讲》写道:现代人的生活映带有快有慢,而不是一味地和时间竞赛。就像音乐中的节奏,有快有慢。这样才有时间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
时间悖论:人们可自由支配时间呈增加趋势,但主观觉得自己的闲暇时间在减少。看电视这种“被动式休闲”,嗑瓜子,玩手机,我们并没有倾情投入;而在写作、演奏等创造性活动中,可以沉浸其中。从闲暇中获得的满足,并不取决于时间的长短,而是取决于质量。
心理学家齐克森米哈里提出的“心流”,就解释了这个概念:人们全情投入一件事中的状态。
而我们需要做的就是:保持并至少一项长期的业余爱好,提升时间的使用深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