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就像一个巨大的餐盘,里面装着各种你意想不到的美食。” P172
在一堆堆作者用黑体字标出的原则之间,夹杂着这句不起眼的话,没划重点,不是黑体字,但却让我印象深刻。也许是与阅读时的状态有关,有些语句就等着这魔术般的一刻吧?
看来一个读者能把哪些东东当作重点,也真不是作者自己能够左右的。对读者来说,阅读几乎等于二次创作了~
第一部分是作者的经历,已经记了笔记,现在是后面部分,打算只是概览。这砖头厚的书因为图书馆封闭,我也没去还,也不急着还了,允许拖延~
第二部分“生活原则”讲得特别简洁,没有什么道德训诫,大概归纳为以下几点(又是按我自己读来觉得重要为准):
头脑极度开放;
理解人与人的大不相同;
迎接而非躲避痛苦;
找出问题,并且不容忍问题;
不要听到什么信什么;
要明白关键性的“20%”是什么;
对决策进行可信度加权;
概率≠可能性。
如果与后来者谈人生,Ray Dalio大概觉得没必要重复道德情操论,因为这些已经是基础,再强调已属啰嗦,这是他讨人喜欢之处(试想他要写一本《了凡四训》类的书!)。这些简洁的原则集中在做决策的方面,很有道理,因为生活不就是一个决策接着一个决策,一个后果接着一个后果吗!
然后进入“工作原则”。
追求极度求真、极度透明、创意择优的公司文化,是与桥水这样的公司相适应的。对于喜欢军事化管理的企业,这些原则可以借鉴但不一定能让上上下下都服膺并实行。
把所有事情放在桌面上开诚布公地争论——对创业者来说这可能是海豹突击队的战法,或是一个小分队的战法,但桥水将之推行到了全公司一千名员工的规模,这就挺了不起的。所谓“择优”,确实不是从一团和气中得出,是要经过争论、检讨、复盘、协商等等,这个过程,参与者都得到了锻炼,即使最终自己的观点没有胜出,也经受了充分的考验。
忽然想起已故的科斯老头儿对中国的期望: “应该有一个思想的市场。” 一叹。
同时注意到Ray一直在寻找忠于共同使命的人。公司内部可以有社交,也可以不参加集体活动,这是个人自由;但是要发展有意义的人际关系,虚头巴脑的伎俩首先就被识破出局了,或者是慢慢淘汰了,这才保证了团队的可靠。
这里的疑问是: 允许犯错的次数和程度是怎样的呢? Ray说的是不容忍一错再错。他说:
“对我而言,如果你回顾一年前的自己,而没有为自己所做的傻事感到震惊,就说明你还没有吸取足够多的教训。” P353
很好,这样的复盘频率,很合理。
Ray对如何解决分歧着墨甚多。其中一个提醒是:
不要让大家把发牢骚、提建议、公开辩论的权利与决策权相混淆。
“独立思考和公开辩论的最终目标是为决策者提供不同的看问题的角度,这并不意味着决策权被转移给了那些质疑者。” P391
想起一次在课堂上,老师无意中提到当年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决策方式就是脱离群众路线的。但回到当时具体的历史情境之下,我们会知道当时的“群众路线”就是阻挠改革的。所以民主参与并非人人可以决策,这点没毛病。
后面还是着重讲“用对人”。这还是从“理解人与人大不相同”而来的。“当你了解一个人时,就会知道可从他那里得到什么。” P419
很实在,并不高深,我们不但在工作上,在生活中不也一直在筛选人吗? 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确实是这样。很重要的是,“不要降低标准”。这对管理者来说有时显得残酷:“准备好‘朝你爱的人开枪’”。 P436
建立程序后,管理的工作到最后,仍是“用人”问题。
3月2日,通用电气CEO,84岁的Jack Welch去世。他生前在卸任演讲上提到他对公司的中高层人员的期许,那就是大家都是black belt,能相互在同一个层次交流。
通用电气是一个有30万员工的大规模公司。
与桥水的工作原则相比较,Welch的“black belts思维”竟然是相当一致的: 透明、高效、不虚伪。
Welch还特别强调诚信,放在建议的第一条。想起有一次看到某名人的公众号文章下有人留言说“怎能以道德要求商业”,马上有人在楼下批评他,我觉得挺好: 毕竟良好的商业正是建立在道德基础上,只是有些人早把它忘了,而更多人没忘,这就足够形成大环境的共识了。
《原则》里的各项原则,结合到工作与生活中去看,还真是字字中的,没有政治正确的废话。虽然厚如枕头,还是值得经常翻翻的,哪怕是临睡前用于催眠~
Look!PS: 3月5日, Ray曾在LinkIn发表了一篇短论,财新网转载了。该文主要讲这次新冠病毒对经济与资本市场的影响。这是我第一次读到他的“实证”文字,行文之间可见其原则中的“可信度加权”的作用,很赞! 文章的最后他说:
你需要照顾的最重要的资产是你和你的家人。至于投资,我希望你能预想到最坏的情况,并保护自己不受影响。
一个乐观审慎的人,该当如是。
云赏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