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被忙碌的工作压垮的时候,我们总是会忽略去照顾一下自己。每天下班回家的路上,是我卸下一身疲惫的时刻。在回家的路上我会进行一个角色的转换,和自我调节的过程。
在路上我会抛下工作上的一切,开始想象回到家里以后,孩子们会以什么样的姿态来迎接我,我晚上要陪伴孩子干些什么。问问自己我现在心里的感受是怎样的?也许你今天正被上司痛骂了一顿,内心很气愤也很郁闷,那么当你告诉自己:我现在很生气,因为今天挨骂了。那么你的感受就会被看见,你就可以和她进行对话:
我为什么生气?
因为老板说的话让我很生气。
老板的哪句话让你、我很生气呢?
“你这个方案完全不合格,一点价值都没有。”
为什么这句话让我感到很生气?
我很努力完成的,但是他却无视我的努力,全盘否定了。
为什么他的否定让我感到很生气?他的否定很重要吗?
我希望我的努力能够得到认可。
为什么我的努力需要得到别人认可?
我自己认可自己就可以了,为什么一定要得到别人的认可呢?
在进行自我对话的时候,也可以静心地感受一下,这个生气在身体的什么地方,是胸口、肚子还是在胃里呢?它是什么样子的呢?
猛然间你发现自己一点也不生气了。
类似这样的对话,在日常中可以经常进行练习,也可以和孩子进行练习。当然这个时候我们是引导者,引导孩子慢慢去觉察自己的内心想法,同时帮助更深入地了解孩子。
比如:
妹妹把哥哥的玩具推到了,哥哥非常愤怒,用力地推着妹妹一把,妹妹坐在地上哭了起来。如果你的家里有二娃,这个场景应该不会太陌生。
那么在这样的情境下我们如何引导孩子呢?
“妹妹把你的玩具推到了,你很愤怒是吗?”先共情
“是的”
“你的愤怒现在在哪里呢?”
“在这里。”
“你愤怒的是妹妹这个人还是妹妹这个行动?如果是你的好朋友推到你,你会这愤怒吗?”
“会的”
“那么为什么妹妹就让你这么生气呢?”
“因为妹妹经常把我的东西弄坏。”
“你希望妹妹以后怎么做你就不会这么气愤了?”
“我在搭积木的时候不要过来。”
“好,那么妈妈下次把她抱走好吗?”
“嗯”
当我们把情绪当做对象进行对话的时候,我们就从情绪的漩涡中出来了。情绪和我们的感受总是相伴的。
事件都会刺激我们产生不同的感受,很多感受在琐碎的生活中被我们忽略了。有时候我们麻木了,以为自己没什么感受。只要我们是一个人,就会有七情六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