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虽然只有11705个字,却被称为中国第一书,它不仅影响了中国历史,也影响了世界,还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传说。《论语》,浓缩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以及孔子弟子思想的精华,堪称中华传统文化的主要元典之一。
公元前551年,一个婴儿降生在一个黑暗狭小的山洞中,因为生下来头顶的中间是凹下去的,和尼丘山很相似,这个孩子被取名为丘。因为在家里排行第二,所以字仲尼,后世因为要避他的名讳,把尼丘山改名为尼山,因为他,山东曲阜成为朝圣之地。他就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
孔子出生于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先祖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的宋湣公。公元前710年,在国内权力斗争中,失势的孔氏一族逃到了鲁国。在孔子三岁的时候,父亲便去世了,孔子跟随母亲搬到国都曲阜阙(quē)里居住。在这里,孔子度过了他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
因为生活贫贱,孔子对下层的疾苦有深刻的体验。在母亲的谆谆教导下,孔子从小勤奋好学。在童年做游戏时,就常学习礼仪。孔子15岁起,便立志要通过学习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当时贵族子弟学习的主要内容,是礼、乐、射、御、书、数,这六项被称为六艺的技能。礼就是各种仪节、规程,包括行为容止,乐是与礼相关的舞蹈,射就是射箭,御是驾车,书是书写,数是计算,包括卜筮(shì)。六艺是贵族仕进所必须掌握的技能。这里面孔子最重视,也最精通的是礼。
孔子生长于鲁国,是周公旦的封国,周公摄政期间,创立了以宗法为基、礼制为体、德治为核心的西周文明,周公子孙世世代代传承与践行西周文明,培育了以崇伦理、尊传统、古朴、持重、醇厚为地域特色的鲁文化。春秋时期,周礼已在很多诸侯国日趋式微,而在鲁国仍盛行不衰。
得天独厚的条件使得孔子得以遍览鲁国所藏有关周礼的典籍文物,孔子还到东周向老子问礼。孔子沐浴在鲁文化的春风化雨之中,汲取营养,逐渐由一个从小饱尝生活艰辛的少年成长为一个仰慕三代、坚守周礼、关心民瘼(mò)、有志问政的知识青年。孔子踌躇满志地步入社会,打算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而一试身手。
春秋后期,鲁国的政治大权落在季孙,叔孙,孟孙氏号称三桓的三个贵族家族手中,国政把持在三桓中实力最大的季氏手中。晋国的国政为范、中行(hánɡ)、知、赵、魏、韩六卿家族所把持,晋君已然被架空,六大家族之间争权夺利,互相倾轧。齐国的国政落入卿大夫陈氏的手中,其他各诸侯国国政也沦入卿大夫手中。
公元前517年,鲁昭公企图除掉权臣季平子,反而被季氏驱逐,七年后,鲁昭公客死他乡,他的太子也没能继承君位。公元前504年,季氏的家主季桓子被家宰阳虎挟持,鲁政落到阳虎手中长达三年之久。
按照周礼,卿大夫家里只能享用十六人表演的乐舞,而鲁国的执政卿季孙氏,在他的家里表演天子才能享用的六十四人乐舞,孔子对此十分气愤,他说这样的事都能容忍的话,还有什么是不能忍受的。天子衰微,诸侯失位,带来的是传统周礼的荒废、陵替。
在严厉抨击礼崩乐坏、瓦釜雷鸣的同时,孔子对周公和西周社会制度推崇备至。周公是他一生的榜样。孔子相信只要给他施展抱负的空间,他就可以重建西周那样的理想社会,但孔子一生的仕途十分坎坷,他当过吹鼓手,也为贵族季氏当过管账的委吏和管理牲畜的乘(chénɡ)田。一心想跻入贵族社会却不可得,于是开始聚徒讲学,等待从政的时机。
公元前501年,阳虎谋取季孙氏家主地位的行动失败,出逃晋国,已过知天命之年的孔子终于迎来了出仕的机会。次年,他出任鲁国的司空,继而担任大司寇,孔子计划毁去三桓所有封邑的围墙,削弱三桓的势力,这一行动触犯了三桓的利益,在君权早已旁落的鲁国,失败是不可避免的。
公元前497年,在鲁国不得志的孔子,怀揣着一个重建东周的抱负开始了长达14年的宦游生涯。这期间,他到过卫国、曹国、宋国、郑国、陈国、蔡国和楚国,一路颠沛流离,倍尝艰辛,他在匡邑被围困,在蒲邑被拘禁,得罪了宋国的权臣,仓皇离开宋国,困饿于陈、蔡之间,在郑国,他和弟子们走散,一个人仓皇地东张西望,被看到的郑人形容为丧家之犬。他短暂的出仕于卫、陈两国,都没有得到重用。
在诸侯国之间及诸侯国内部的权益博弈如火如荼、政治格局发生巨变的时代,孔子提倡的重振君主权威、爱义忘利、德政惠民、轻傜薄赋的理论实在引不起掌有实权、忙于争权夺利的卿大夫们的兴趣。公元前484年,漂流在外14年后,68岁的孔子重新回到了鲁国,政治上的失意,老年的来临,使他断绝了仕进的想法,从此他专注于教育活动。
孔子广收学生,有教无类,宣布不管什么出身,只要能拿出十条干肉作见面礼的人,就可以做他的学生。
孔子《论语》里面讲的君子是一个理想的人格目标,这个君子和小人的区别,主要不是从地位上讲,而是从一个人的道德、修养、人品这个角度讲。君子的本意是对于统治者和贵族男子的通称,直到《论语》的出现,君子才更多的具有了道德上的意义。孔子给他定了很多道德标准,像忠诚、守信、仁慈、坚定等等。不论出生如何,达到这些标准就是君子。儒家讲政者,正也;其身不正,虽令而不从,其身正,不令而行。孔子培养人才,实际是培养一种君子人格。
杏坛讲学的盛迹,也许是画家笔下的想像,但是,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教育为职业,使学术民众化的人,他的学术活动,开启了战国讲学游说和学而优则仕的风气之先。史称孔子门下有弟子三千人,特别优秀的有七十二人,像孔门弟子那样,学习专门的政治知识,以此晋身国家政治,成为一种社会风气。由破落贵族组成的士阶层和由仕进而为士平民士阶层融合在一起,最终成为战国时期一股强大的政治力量。
《诗》、《书》、《礼》、《易》、《乐》、《春秋》这些春秋时期政治生活中的必需品经过孔子的整理、修订成为其教学的主要内容,这是对传承中国文化做的一个很重要的贡献。
孔子生命的最后四年,打击接踵而至,公元前483年,孔子唯一的儿子孔鲤去世,因为家境贫寒,只能薄葬。公元前481年,孔子最喜爱的弟子颜回去世。公元前480年,孔子最倚重的弟子子路死于卫国内战。孔子曾与这些弟子们朝夕相处,形成了非常深厚的情感。
公元前479年,孔子自作了一首歌,“泰山其颓乎,梁山其坏乎,哲人其萎乎”。他的学生子贡听到后赶去看望他,他对子贡说:你怎么来的这么晚啊,天下明王不兴,没有人听我的,我快要死了。七天以后,孔子去世,终年73岁。
孔子死后弟子们主动为他守丧三年,子贡甚至守丧六年,在当时,只有子女为父母,臣下为君主守丧三年的规定,而在礼制荒废的情况下,三年之丧很少有人能够做到,孔子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征服了学生们,使他们成为自己理论的传播者和实践者。
《论语》,全书共二十篇,四百九十二章,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是一部语录体散文集,也是了解孔子思想的主要文献。南宋时,朱熹将它与《孟子》、《大学》、《中庸》合为四书,成为儒家学派的经典之作。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和礼,提倡仁、义、礼、智、信。
孔子既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又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他的一生始终以周公为榜样。有学者称,自古以来,教师的数目可谓不可胜数,但是,像孔子那样,凭个人的身份,并完全依靠对年轻人的教导,而改变人类历史进程的教师,却是屈指可数的。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们也都开学收徒,到战国时期儒家已经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最兴盛的学派之一。孔子不仅是中华文明的一位主要代表人物,对世界文明也有卓越贡献和深远影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