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是要找其他书的,但是走过一排排书架,看到这本书,以为是自己要找的书(其实不是),就带了回来。也幸亏这个失误,让我没有错失这本好书。
看的书多了,对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很多书已经没办法看下去,能让我赞叹并且推崇的书越来越少,但是《凛冬将至》做到了。

单从文字角度来看,有的评论其文笔精湛,有的喻其如冰岛背景般清新闪亮,而我常常沉浸在那如诗般的词句中无法自拔。你看,简简单单的一句“秋惊叹般地降临山谷”,使我如眼见秋天浓装重彩华丽登场,心底也不禁惊叹起来。在描写爱妮丝的梦时,“黑暗吞噬我的神志,我的心如同握在掌中的鸟一般鼓翅扑腾……黑暗依旧流连不去……一股尖叫从我的胸臆猝然涌出。”压抑紧绷的遣词用字,令人深感窒息。对于爱妮丝与纳旦的爱情,汉娜写道“他的手指触着我的手指,那重量像鸟儿栖落枝头。那是干柴与烈火的邂逅。直到火苗蹿升成熊熊赤焰,我才知原来余烬早已围绕我们。”看了只有心疼和热泪盈眶。谁没有过刻骨铭心的爱情呢?爱就是爱了,爱情没有错,错的是没有爱对人而已。爱妮丝向牧师讲述自己故事的夜晚,其他人也同样竖起耳朵吞食这个故事,那种画面感深印我脑海,几乎象自己也坐在房间的那一头,与那一家人一样,屏息敛气,假装手头忙着自己的事,却又全身心侧耳倾听一般。

有人说,这本书写了人性的冷漠,但是我却从中看到了人性的温暖。爱妮丝初入这个家门,刚开始几乎象个物件,不被当人看待。但在日积月累的相处中,她逐渐融入这个家。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自然、人性的一个体现。如果,一开初,在谁都不了解的情况下,就对她抱着同情心,悲悯心,那才是真的有悖常理。就象,我们对于新闻事件中的人物,杀人犯,我们通常觉得罪不可赦。可是,如果他是我们熟悉的身边人,我们有可能会觉得情有可原。对于陌生人,是即是是,非即是非,是非分明。但是对于身边人,我们会接纳,会辩解,会觉得他还没那么坏。有时候我倒是想,如果这事发生在我们的地界,又会如何呢?鲁迅笔下国人冷漠围观的事件还少吗?爱妮丝能被当做人来看待吗?该当奴仆般使唤吧?我很怕想。就象看《战马》,只能仰望那些人性的光芒,如果是我们,战马又会受到怎样的对待呢?

都说写书评推介,要把书的相关信息写上,但是我很拒绝内容介绍,对于有了内容介绍的书,我常常失去阅读的兴致,所以,我就不把这本书写的是什么告诉大家了,有兴致的可以自己找书看。可以告诉大家的是,我很喜欢这本书,但是也有人很不喜欢,你喜欢不喜欢,看看再说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