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美国底层》——宏大叙事背后微不足道的尘埃

《美国底层》——宏大叙事背后微不足道的尘埃

作者: 白岂baiky | 来源:发表于2023-07-25 09:40 被阅读0次

本文为《美国底层》书籍的读后感

他们是瘾君子、窃贼、酒鬼、掮客、皮条客、娼妓、流浪汉、拾荒者…他们酗酒、贩毒、药物成瘾、偷窃、卖淫、滥交,反复进出警局与看守所,栖身于桥洞、废弃建筑与麦当劳…

他们也是虔诚的信徒、忠实的家人、可以依靠与信赖的朋友…

他们粗鲁、封闭、执拗、固步自封,愤世嫉俗,偶尔也会诉诸暴力;对现在的生活与充满愤怒与暴戾,对这个国家充满愤恨与失望。他们胸中常燃烧着一团狂怒的火焰,那火焰炽烈,火蛇荒狂,仿佛要焚毁一切,但他们茫然四顾,却不知这火焰从何而来,能往哪儿去。最后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火焰吞没自己,只留下雪白的灰。

他们家境贫寒,大多中途辍学,却执拗着不愿意远离故土——即使这片养育他们的土壤并未给他们带来太多温暖的回忆,即使他们在这里完全无法找到能赖以为生的工作,他们也愿意留在这里,留在故土的风沙中,即使风化成坚硬缄默的石头。

他们过着你能够想象到的最浑噩、无序、混沌、暗无天日、没有希望与未来,仿佛噩梦般的生活——虽然他们大多时候并不以此为意。

这里不是核战末日后的废土,这是二十一世纪的美国。他们不是第三世界国家的流亡者,他们是这个二十一世纪位于世界中心,号称最强大、最自由的资本国度里的合法公民。

他们是这个庞大国度里的“后排人”,是无数的男人、女人、跨性别者;黑人、白人、黄种人…

他们是那个宏伟绚烂的美国梦背后,一粒微不足道的尘埃。


繁华都市背后的美国

你印象中的美国是怎么样的呢?是那些西装革履、谈吐清晰出手不凡、动辄千元美元生意的华尔街精英?是位于加利福尼亚北部的大都会区,富豪云集,被誉为科技圣地的硅谷?是好莱坞的造星工厂,踩着红毯光彩夺目的超级明星们?是那些强调人权、强调种族平等到“矫枉过正”的法规与案例?

总而言之,绕不开鳞次栉比的高楼,川流不息的车流,步履匆忙的人群,一个发达、自由、富足、掌握了世界经济命脉的超级大国跃然纸上。

我们的目光总会被那些光彩夺目的超级都市所吸引,而忽视了璀璨光芒后阴翳的影子。美国当然不止是纽约、洛杉矶、芝加哥…这些经济繁华的大城市。与其他所有的国家一样,美国当然也存在许多不知名的地区,这些地区大多地理偏僻,也没有什么支柱性产业,部分地区甚至在经济发展的浪潮中,被繁华地区的虹吸效应逐渐抽取了生气,变成落后、贫瘠、混乱的地方…

为了了解那些被污名化的地区,克里斯·阿纳德不顾他人的劝阻(那些劝阻者可能自己也从未踏足过这些近在咫尺的地方),亲历那些地区,用相机与纸笔记录下这里的现况。

他原是华尔街的一名成功的债券交易员,可以说是典型的美国精英俱乐部成员。但随着他对这些地区的了解越来越深入,他对金融业和自己的这份职业也越来越失望,最后甚至选择了辞去工作,专心记录所见所闻。

阿纳德最早前往的亨茨波因特本身就位于纽约,是纽约市南布朗克斯的一个社区,有接近一半人口生活在联邦贫困线以下,几乎全部是拉美裔人或黑人。

他花了差不多4年的时间,来让自己真正地接受这里,同时也被这里接受。他努力地想要为这里做出一些改变,最后却沮丧地发现,所有自己的努力都只是沧海一粟。后来,他前往更多贫困地区,记录更多人的生活。

在他的记录里,你可以见到一个和你想象中截然不同、相较影视作品中面目全非的美国。

这里贫瘠、落后,基础设置匮乏,仿佛第三世界国家,混乱与药物泛滥的程度甚至比很多第三世界国家有过之而无不及,这里是吸毒者泛滥的芜秽之地。

许多当地人一辈子也没有离开过居住的乡镇,他们饮酒、吸毒、过最低限度、根本不用去想明天、那种在你看来一团糟的生活。几乎每个人都和毒品、监狱、死亡和绝望相关。

在这里你可以看到生活如一地鸡毛,充满了痛苦、不公、模棱两可,这里混乱又绝望,却又充满了另一种形式的生机勃勃——贫困而孤独的人们总会互相吸引,他们聚在一起,又搭建起了极具生命力与韧性的社区生态。

我很难去对他们的生活做一个概括——这太复杂了,几乎是这本书的全部内容。只能说,他们的生活与我们很多人想象的并不完全相同。我们并不了解他们,或者说我们很多时候不愿意、不屑去尝试走近、了解他们。

贫穷者与富有者仿佛分化成了两个整体,穷人憎恶于富人的高高在上与傲慢自大的,富人又鄙夷于穷人的愚蠢懒惰与固执盲目。孤立感同时存在于富人和穷人的内心,人们无法互相理解,也许从某种程度上昭示了美国社会分裂与隔离的现况。


傲慢与偏见

对于那些在贫困线上挣扎的人们,作者创新性地用了“后排人”这个形容词,而非“底层人”来称呼这些挣扎于生活的泥沼中的群体。

纵深取代了层级,仿佛也淡化了等级的概念。就像身处于一个教室中的同学,锐意进取的前排人与沉默寡言的后排人只是性格与能力略有参差,在基本的权力上是平等的。

但揭开这层粉饰太平的纱帐,我们知道,等级清晰存在,且牢不可破。它就像一道天堑,将这些人分为完全不同的群体。

当我把这些故事转述给我朋友的时候,她的反馈是“他们就是自甘沉陷地狱”。

身在我们的角度上,我们当然可以批判这些“后排人”的自甘堕落。事实上,他们很多人一步步沦落到如今的困境,与他们自身绝非毫无关系。但千万别忘了,这样肆意否认别人的生活与人生、将他们如今的生活归结于懒惰、愚蠢、傲慢、顽固、烂泥扶不上墙,是一种彻头彻尾的自负与傲慢。

我们从未想过去走近他们或者了解他们,我们只是端坐在自己的象牙塔里,轻蔑而浮光掠影地扫过他们的过往与生活,发出“何不食肉糜”的可笑感叹。

他们没有拯救自己的能力,大多也没有这样的意志,甚至可能没有拯救自我的意识。大部分时候、他们并不需要所谓的拯救,并不需要你的垂青,他们需要的是平等与尊严。

一个教室,有“优等生”,自然会有所谓的“劣等生”;有“前排人”,也自然会有所谓的“后排人”。只要这个世界还存在着阶级差异,“后排人”就永远不会消失。

其中,少数的“后排人”通过了曲折而艰难的通道,加入到了“前排人”的行列中。

以作者为例,他出生在一个偏远而落后的小镇,通过升学离开了故土,辗转获得博士学位,并最后进入华尔街并升至管理层(中层),结婚生子最后变成了一个典型中产家庭,可以算是实现了阶级的越迁。

但这这种个体的阶级转移,对于“后排人”群体来说,注定只是沧海一粟。它只是那种很典型的“X国梦”励志故事(对于这种励志故事,现在甚至出现了小镇做题家这样的讥诮),主角百折不挠最后改变人生的热血精神,让人忘记了故事背后的本质,“晋升通道”的巨大局限性。

因为有人成功实现了“华丽的逆袭”,我们就能理所当然地忽略那些失败者,甚至那些根本没有机会的人,将他们的失败归结于愚蠢、平凡与懒惰成性吗?

聪明、幸运、努力上进的人的确理应获得上苍的垂青。但现在国家、现代制度,之所以能被称为“伟大”的原因,不正是因为它能让那些即使愚笨、普通、敏感、脆弱、平平无奇、没有闪光点的普罗大众,也能够享受到正常的“人的权利”吗?

他们或许无法像那些精英一样拿着优渥的薪资,享受着荣誉与权力侃侃而谈,但至少不应该过着朝不保夕的生活,拿着根本养不活自己的微薄薪酬,唯有在毒品中才能寻找到一点尊严与认同。

而傲慢与偏见却蒙住了我们的双眼,让我们忘记了这些,忘记了他们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一个个充满缺陷但有血有肉的人。


消失的“后排人”

人类的历史中,与贫穷的斗争,一直都是底层人民亘古不变的主题。

从书中可以看到,哪怕是在高度发达的美国,很多人依旧生活在极度的贫困之中。贫困也并非孤立存在,它又带来低教育、歧视、污名化、毒品泛滥、精神抑郁等一系列问题,让深陷其中的人彻底无法脱身。

数倍于中国人均GDP的美国尚且如此,中国又怎么可能免俗呢?

但近年来,人们好像逐渐淡忘了,淡忘了那些“后排人”的存在。无论是电视里还是网络上,举目望去,处处都是和谐喜乐,迅猛发展的盛况。人们忘情地讨论着智能技术、讨论着互联网大厂、讨论着手机、讨论着最新上线的甜宠番剧里的俊男靓女。

正因如此,现实题材电影《隐入尘烟》上映后,才会炸出如此多的质疑。

因为他们不是消失了,贫穷与困苦从来没有消失,他们只是“隐形”了。在这个每天都被消费陷阱、虚假信息、诈骗广告、新闻报道、八卦闲聊、狗仔爆料轰炸的年代,我们沉浸在自己的“信息茧房”中,隔绝了与他们的联系。

他们是这个原子时代里,永远的缄默者。

他们其实就是我们,只不过我们离开他们太久了,忘记了自己也曾是他们中的一员。我们愤怒那些贪腐官员贪得无厌的斑斑事迹,声称他们忘记了自己曾是群众中的一员,我们自己又何尝不是呢?在日复一日的消磨中,逐渐失去了对“后排人”的同理与悲悯之心,变成了面容麻木的泥雕石像。


最后的最后

在书籍的最后,作者对前述的所有内容做了阶段性总结与陈述,并得出了一个无奈却理所应当的结论,对于他们的苦难,我们在很多时候都无能为力。

在记录吸毒成瘾、贫穷和伤痛5年之后,在唐纳德·特朗普当选总统之后,在毒品致死的案例出现爆炸式增长之后,有人问我:解决方案是什么?我们应该采取怎样的政策?除了相互指责,我们还能做些什么?我只能说“我不知道”,或者是那句几乎同样软弱无力的话:“我们都需要更多地互相倾听。”

事实证明,贫穷与苦难几乎永远存在,无法被扭转。它甚至不是一种社会问题,它就是一种文明之下必然会出现的现象,或者是文明的附属品,几乎无法根治的恶疾。

但如果人类注定无法消除苦难,我们至少还可以做到多去倾听和理解。

或许这个世界上永远也不会有一种乌托邦,能让所有人都远离苦难。

我们能做的,只有尽力用良善去弥补那些大大小小的裂缝,尽量将苦难最小化。只要行走在正确的道路上,就能够让自己的时代,向那个理想的乌托邦靠近一点点。

就像《西游降魔篇》里的那句。

世上众生,苦人尤多,只要人间还有疾苦,他愿意永远在世走下去

相关文章

  • 宏大叙事

    - - - - - 金黄荣耀的时代已近被埋葬了 英雄者的尸骨和他的盔甲 在腐烂了黑色的泥土层下磕磕做响 人们说那片...

  • 宏大叙事

    一只蛋,孵成鸡,鸡下蛋,蛋孵鸡,鸡换牛,牛换房。我现在的思路也是如此,无非是有点实际操作能力而已,至于是否真能搞定...

  • 宏大叙事

    宏大叙事,一个从人们记忆中被抹除的词 一个被驱逐出人类宅院的词 一个无助于让人类碎裂成沙漠上原子颗粒的词 于是我也...

  • 宏大叙事,创伤叙事

    我询问爸爸关于爷爷去东北的事情,这是想为家族回忆录写作收集素材。爸爸两三句话就绕到了那时候的宏大叙事。我需要的是从...

  • 《在宏大叙事中行进的散文》

    《在宏大叙事中行进的散文.》讲座提纲 (2017年2月24日) 一、叙述与叙事的意义。 1、宏大——历史的厚重感与...

  • 宏大叙事,不要也罢

    因为太多的因为,一介平头百姓,习惯于宏大叙事。 一道灵光乍现,一个事情面前,我们平头百姓的脑瓜子里面,总会立马启动...

  • 尘埃叙事

    墨记·日歌(贰佰贰拾柒·2019.2.17) 尘埃叙事 1 落一滴泪到尘埃里 酸涩的泥土会从此了无生机 落一滴水到...

  • 警惕,警惕,警惕

    警惕。 警惕宏大叙事。 宏大叙事容易让人忽略自身,而将自身外化,与某种强大的机器连接起来。从而陷入虚无的快感。 例...

  • 从无数造福人民的水利工程看宏大叙事的正义性。

    [转]从无数造福人民的水利工程看宏大叙事的正义性。 有很多城市里舒服惯了的人,对于国家的“宏大叙事”没感觉,也不知...

  • 《美国往事》:历尽沧桑的人生全图

    《美国往事》这个名字,读起来颇具年代感和空间感,恐怕观众也会顺理成章地觉得电影本身亦是一种关于美国历史的宏大叙事,...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美国底层》——宏大叙事背后微不足道的尘埃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izcp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