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
去年的5月25日凌晨,杨先生于北京协和医院病逝,享年105岁。她一个人走了很长一段路,在另一个世界,我们仨终于又相聚了。
王臣在《认真地年轻,优雅地老去:杨绛传》的一书中,通过六辑来写杨先生的一生,从前的一个人到后来的我们,如今的我们仨到庆幸相依为伴,从可是很怕你们走在前面再到然后终究只剩了我一个。以时间为轮廓,勾勒了杨先生这坚韧亦柔软的一生。
认真地年轻:
不管是10岁开始的3年上海启明封闭式女校的读书生活,还是12岁开始的5年苏州振华女校,17岁提前毕业的她以名列第一的成绩考入苏州东吴大学。她的自理和独立判断决策能力大概始于10岁的封闭式女校生活,中学生活中,她大约受父亲杨荫杭耳濡目染,远离纷争,唯爱和书结伴。父亲留洋归国后在官场从期盼到失落,而小小年纪的她,也学会了不惹事但也不怕事。在各种运动和斗争中,她始终是旁观的清醒的,坚守着一份淡泊和坚韧。22岁因东吴大学学潮停课,她为了学业和梦想,如愿进入清华借读,在清华,遇见了她最辈子的灵魂伴侣——钱钟书。
学业:她认真地学习;爱情:她认真地恋爱。爱就是爱,不爱就是不爱。中学校友费孝通一直钟情于她,但是她知道那只止于友谊,故而明确坚决地拒绝了费孝通。1935年,钱钟书以最高分取得庚款留英奖学金,被牛津大学录取。已经是清华研究生的未婚妻杨绛,为了照应他,于同年7月和钱钟书喜结连理。尔后踏上异国的行程,开始了3年的留学生活,并喜得爱女钱瑗。在艰苦的留学生活中,她是他的妻子,又是他的红颜,更是他的知音。她不但要兼顾学业还要照料钱钟书的生活。且女儿的出生,更增加她的负担。但是她一个人,如同小时候远离父母生活在上海启明女校一样,她应付得来,除了日夜思念战争中的亲人。
回国后的杨绛,是父亲眼里的孝女,是钱瑗眼里的忙碌的妈妈,更是婆婆眼里贤惠的媳妇。钟书因在外地教书,一家三口聚少离多。她一如既然地在艰难的困境中,维系着家和亲人。认真地挣钱认真地工作认真地处理婆家和娘家的关系。在担任教授的期间,非行家出身的她写了《称心如意》《弄假成真》和《游戏人家》等剧本相继于上海公演。她在为人女的时候,尽力守着父亲,和父亲一起生活。为人妻时,她是妻子是情人是朋友,和他心意相通,为他的写作甘愿多做一些家务。为人母时,她是宽容豁达的母亲,一直陪在女儿身边。
优雅地老去:1951到1972年,持续了将近20多年的思想改造和下乡劳动的运动中,她和他在磨难中并没有向生活妥协。一直到1977年,老两口才有了稳定的居所,在各种运动中洗去纤尘,余下的安稳是静心写作和翻译。《堂吉诃德》中译本、《干校六记》《老王》《洗澡》等等,在这段时间,她终于可以远离纷争,看自己想看的书,写是自己想写的文字。直到1997年爱女钱瑗因病离去,第二年,挚爱钟书因病离她而去。留下她一个人,在回忆中惦念着《我们仨》。尽管她孤身一人,依旧伏案写作,读书和写作,是她生活的全部。她的一生,很好地诠释了认真地活着,优雅地老去。
有的人是越活越清醒,有的人越活越混沌。唯有她,始终是清醒的。在王臣的《认真地年轻,优雅地老去:杨绛传》一书中,可以看出杨先生小时候就知道自己喜欢上哪所学校,不喜欢上什么学校,清华始终是她的梦想。长大了知道自己最喜欢读书和写作,不擅长各种运动和斗争。成年了知道自己爱什么样的爱人,不爱什么人。婚后知道怎么处理妯娌和娘家的关系,擅长讲课不擅长做主任。。。一个人能明确地分清喜欢和不喜欢,爱和不爱,擅长和不擅长。把学业、爱情和事业能处理得干脆利落,上自己最喜欢的学校,读最爱的书,爱上心意相通的恋人,拥有一个聪明可爱的女儿,做自己喜欢的工作。她的人生很圆满,但期间也经历过各种纷争和动乱。越是艰难的环境,越显得这份爱和守护异常珍贵。要知道,在动乱中父子反目,夫妻斗殴的很度,但是“我们仨”始终并守在一条小舟上,风雨飘摇,无坚不摧。
何谓“先生”,她用自己的一生很好地诠释了“先生”这个尊称。在波涛汹涌中,她没有妥协,亦没有随波逐流,知识分子的良知和操守,是她的底线。原本有机会远离纷争,她不愿离开亲人生活的家园。她笔下的文字,如同她的精神,在平淡中透着一股灵动和力量。记得以前看《我们仨》,开篇的梦境,言语真切,读完只觉得如鲠在喉,压着一股劲儿,透不过气来。仿佛自己也置身于那个朦胧难以割舍的编织的梦境中,这种干净淳朴的文字中,蕴含着一个睿智优雅的学者,它的冷静,仿佛是池塘中安静蓄发的莲枝,人生大约也是。人们只看到水面上露出的粉粉嫩嫩的花儿,殊不知,一朵美丽的花儿的背后,是沉于淤泥中的莲藕和敢于挣出泥垢中的莲枝。
她的一生,少年时的安静,青年时读书身边就开始有了不断涌出的学潮,直到留学归国,大的环境始终在动乱不安,身边亦有不断卷进去的人,也有不幸离开的亲人。她在动乱中坚持学习,坚持着爱和家,坚持着自己的那份信仰,坚持着文学的理念。她钟爱与书作伴,她说读书如同“串门儿”。读一本书,如同去作者的故事。如今我们在读她的书和文字,读她的生平,不免唏嘘。她在看别人, 我们在看她。她的人生这本书,也着实值得一品。她学问认真,做人优雅,博学却不孤傲,她亦很容易满足,这辈子与书打交道。她的坚韧正直、宽容豁达,是我们一直要学习的。
恶,始终是恶。纷扰和环境,终究会洗尽铅华,恶者借着纷扰去作恶,善者终会维系着善。一个人为什么会与书作伴,与知己者结合,大约是在熙熙攘攘中依然能保持着一份平静淡泊的心境,以一分平静的心态去面对生活。王臣的《认真地年轻,优雅地老去:杨绛传》中,提到杨先生一直钟爱英国诗人瓦特·兰德的一首诗:“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寓意她也是生命的烤火者。她是一路拾穗的旅者,每一步每一次,拾起一份份沉甸甸的智慧行囊,亦打扫路上的尘埃,最终,她带着一份平静和安宁,去往另一个世界,和爱人、爱女、家人重聚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