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关键指令

关键指令

作者: 月曦花宸 | 来源:发表于2022-10-09 00:00 被阅读0次

行动其实是天大的难题,这不是因为我们不知道正确的道理,而是因为在特定情境下,我们总有很多行动方向的选择。

比如说减肥,“少吃多运动”的道理明晃晃地摆在那里,问题是今天饿了一天了,要不要稍微解放一下自己?在宴请客人的餐桌上,自己一点都不吃,是不是很失礼?这个东西看起来热量不高,吃两口也没有问题吧?我膝盖有点疼,跑多了不好吧?

当把一个道理单拿出来看的时候,总是雄赳赳的。但是在现实选择的岔路口,它又会显得很苍白。所以才有那么句话:懂得那么多道理,还是过不好这一生。

王阳明那么伟大,说到底不过是洞悉了一个真相:再好的道理做不到,也是空谈。“知之真切笃实处理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行功夫本不可离。”

市面上有很多教我们如何做事的书。我挑选的时候遵循两个原则:第一,光有道理不行,得有具体的行动方案;第二,光教我怎么做不行,得是作者本人实践过的行动。

什么是具体的行动方案?就是手把手教到位,我能确切知道下次遇到类似的情况的时候该怎么做。

不要回答:“哪里哪里。”也不要只说一句“谢谢你”。要把赞美的阳光反射到赞美者身上。温柔地回应一句:“你真是太好了。”或者:“你能注意到这一点,真是太可爱了。”

我把回赞的礼仪技巧称作“回飞镖”。这里有几个回飞镖的例子:

“你的家人怎么样?”“哦,他们好极了,谢谢你问起他们。”

“你的假日过的怎么样?”“谢谢!你还记得这回事,我过得非常开心。”

“天呐,我喜欢你的新发型。”“噢!谢谢你注意到我的新发型,是的,我找到了一个特别好的新理发师。”

——<美>莉尔·朗兹:《如何让你爱的人爱上你》

光有行动方案也不够,最好是作者自己就这么做过。

当年参加“私人董事会”培训的时候,老师严禁我们对他人“提建议”。我问为什么?老师说:“每一个人的行动都有自己特定的约束条件,外人不可能全知。你给的建议再好,他可能都做不到。

那对别人的事情,我们就只能闭嘴吗?

老师说,“你可以说,但只能说以前你自己遇到类似的情况是怎么处理的?这段经历有没有用,让对方自行去判断。”“所有人的建议都是毒药,而所有人的经历都是宝藏”。

所以,如果一本书中建议很少,但是作者自己面对挑战,找到解决方案的经历很多,那你大概率是找到宝了。

比如一位职场女性如何在工作和生活之间在养育孩子和职场奋斗之间找到平衡?这种话题再多的建议,也不如一位职场妈妈晒出自己真实的时间表。脸书首席运营官,谢丽尔·桑德伯格写的《向前一步》里就有:

三个月后,我所谓的产假结束了,我又回到了我热爱的工作岗位。若要保证陪孩子的时间,我就必须调整工作时间,而且要坚持下去。

从此我开始早上九点到公司,下午5点30分离开公司,这样的时间调整让我可以在上班前下班后及时地给孩子喂奶,然后再哄他睡觉。

我很担心我全新的出勤记录会损害我的公信力,甚至让我丢了这份工作。为了弥补这一点,我不得不在早上五点就开始查收邮件。是的,孩子醒来之前我就起床了,每天晚上孩子入睡后我会再回到电脑前,继续当天的工作,我竭尽全力不让大多数人知道我的新时间表。

我的天才助理卡米尔出了个绝妙的主意。建议我每天的第一个会议和最后一个会议都在其他办公楼进行,这样可以让我实际到达和离开办公楼时,不至于太招摇。如果必须从我的办公室直接下班,我就会在大厅里观察停车场,瞅准没人的时候才会冲出去发动我的车。

——<美>谢丽尔·桑德伯格:《向前一步》

与其告诉读者“要照顾好家庭,又不能耽误工作”,不如给他们看一张自己的时间表;与其告诉读者“既要热情服务甲方,又不能让团队过度加班”,不如讲一个当年自己怎么找甲方要加班工资的案例;与其告诉读者“不能营养不良,但也不能暴饮暴食”,不如直接给一张自己经常吃的食谱。

有用的不是抽象的道理,而是具体的行动指令。

比如很多人都特别想每天抽点时间学习,但现实往往是上了一天的班,回到家往沙发一躺就很难开始学习了,怎么办呢?陈海贤在《了不起的我》这本书里就给了一个很具体的行动指令——为自己建一个“场”。

我家里有一个书桌,在这个书桌上,我只做跟工作有关的事情。如果我想浏览网页或者看电影,我会要求自己换一个地方,比如到客厅的沙发上去。因为我在书桌上娱乐的话,这个书桌作为工作的“场”就会被破坏掉。

我还有另外一个工作“场”,就是我的电脑。事实上,我有两台电脑,一台日常用一台工作用。工作电脑里只有office等一些用于工作的软件。当我打开它的时候,我心里就已经做好了准备,知道要开始工作了。

所以,“场”并不玄虚,它就是一个人在一个空间里做事的习惯。习惯会形成稳定的心理预期,稳定的心理预期又会巩固习惯的行为。一个人在某个空间里做的事情,越纯粹越持久,这个空间“场”的力量就越大。

建议:像我一样,在家里养一个小小的,专门进行学习与工作的“场”,如果能在这个“场”里,贴一些激励自己的话,作为“场”的边界和线索,那就更有帮助了。这样在家这个纯粹的休闲“场”中,学习就抢占了一块自己的地盘。

——陈海贤:《了不起的我》

一本写得好的“行动建议之书”,用心总是非常慈悲。他会体谅读者的真实处境,然后把具体的行动指令嵌入这些真实处境里。

我见过一个很极端的例子。这本书的名字叫《解答之书》,作者是美国人卡罗尔·博尔特。

第一次见到它,是在一位同事的工位上,挺厚一大本。我心想什么书敢起这么傲慢的名字?然后顺手就翻了起来,发现它居然没有吹牛。

这本书的用法是这样的:“用10到15秒钟的时间集中精力思考你的问题,问题必须是一句完整的话。例如:‘我正在应聘的工作,适合我么?’‘这个周末我该去旅游吗?’等等。拿起本书翻动书页,默念或说出你想要问的问题(每次只问一个)停在感觉合适的时间,打开翻到的那一页,你就会找到问题的答案。”

这本书的内文,每页通常只有一句话,甚至一个词。

履行你的义务;先不做决定;别打赌;慢慢来;遵循专家的建议;探索并享受它;尽早行动;不要告诉别人;你需要适应;存疑;拭目以待;写下来;此时不要提出更多的要求;灵活对待;你得先说“谢谢”;谨慎行事;注意细节;留神走的每一步;明确地说出来;不要犹豫;继续;转移你的注意力;列出做的理由;不要等待;你需要争取主动;你必须妥协;最好专注于你的工作;慷慨一点;让自己先休息一下;重新考虑你的方法;不妥;尽快解决;是的,但不要过度;现在可以了;不能仅凭一己之力;从一数到十,再问一次……

——<美>卡罗尔·博尔特:《解答之书》

这看起来是不是有点像算命?当年的那些占卜者,焚香沐浴,端坐明堂,用蓍草反复推演出一个结果,再到《周易》上去查阅那句话,是不是也这样?

这本书帮我们看到了一个真相:行动建议不重要,重要的是它要嵌入听建议的人的真实场景中。

“用10到15秒钟的时间集中精力思考你的问题”“焚香沐浴”等动作就是为了让听者认真对待自己的境遇,准备好接纳即将来到的答案。

蒂姆·哈福德在《混乱:如何成为失控时代的掌控者》这本书里介绍过一个类似的做法:有一位先锋音乐人布莱恩·伊诺,在创作时会事先制作一些卡片,每张卡片上写一句类似于格言的话,比如,“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发挥你的劣势”,“关注细节,忽略整体”,“改变乐手的角色”,“打乱顺序”等等。

然后他把所有这些卡片的顺序打乱,放在一个盒子里。创作过程中,一旦灵感枯竭,他就会从盒子里随便抽一张卡片,按照卡片的指示想办法。比如有一次卡片的指示是“像园丁那样去思考”,他就想,园丁思考的肯定是让东西成长啊,我能不能在乐曲中增加一点成长元素呢?

伊诺的很多经典之作,就是靠这些卡片做出来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关键指令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jaia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