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先生还说:“为什么人要布施、要慈悲呢?拿中国古文来讲,就是‘义所当为’四个字,人生就应该这样做。利人、助人、慈悲,这样不停地布施,他所得的福德果报就会大得像虚空一样不可思量。”
在一条被白雪覆盖的山路上,两个旅行家艰难地向前走着,风雪还在继续,刺骨的寒气不断侵袭着他们,尽管两人没有停下脚步,但还是忍不住哆嗦起来。
忽然,他们看到路上有个老人躺在雪地中。一个旅行家上前试探了一下老人的鼻息,他还活着,如果放任不管的话,老人一定会被冻死在这雪地中。于是,这位旅行家就对自己的同伴说:“来帮帮忙,我们带他一起走吧!”没想到他的同伴气愤地说:“在这种鬼天气里,我们连自己都顾不好,哪还有功夫顾及他人!”说着便独自离去了。
这位旅行家实在不忍心把一个老人扔在这里不管,只好一个人背着老人继续前行。走着走着,旅行家就开始出汗了,他身上的热气也逐渐温暖了老人冻僵的身体,老人竟然慢慢恢复了知觉,身体也开始热乎起来,两人用彼此的体温互相取暖,居然忘却了寒冷的天气。
“我们终于到了!我们要得救了!”旅行家指着远方的村庄向背上的老人说。
当他们终于到达村口的时候,却看到雪地上有个僵硬的男人。旅行家仔细一看,这不正是自己先行离开的同伴吗?他居然冻死在了距离村子咫尺之遥的地方。
别人有困难,我们能帮就帮,但是我们帮助别人是为了帮他们渡过难关,重拾生活的希望,而不是一味地“愚善”。
民国时候有一位富人,家中世代都读书向佛。这位富人平时乐善好施,乡邻有什么困难,他都会慷慨解囊,帮忙帮到底。乡邻们提起他都纷纷翘起大拇指,说他是个万里挑一的大善人,有一副菩萨的好心肠。可是后来有一些对于这个富人的议论,说他救助了一个乞丐,之后就不再管这个乞丐了,显得对他异常冷漠。
有好事者向富人打听这件事情,富人听完他的疑问,叹了口气将原委一一道来。
事情原来是这样的:镇上来了一个乞丐,30岁上下,虽然衣衫褴褛、形容脏污,但是好在身体没什么毛病。听他说他是从邻镇来的,因为家里贫穷,不得已才出来乞讨。
富人听说有这么个人以后,就将这个乞丐请回家中,给他饭吃,乞丐自然感激不尽。富人看他体格还算健壮,问他愿不愿意在他家当一个帮工,赚取吃饭的口粮。可是乞丐却拒绝了,说他就愿意做乞丐。
第二天,乞丐又来到富人的门前讨要吃的,哪里也不去。富人好脾气,仍旧安排家里的佣人给他吃的。一个月之后,乞丐在富人家门口搭了一个草棚,天天等着富人家的人给自己饭吃,人倒是养胖了不少,吃饱喝足就在草棚里瞌睡。
日子久了,富人家的佣人告诉了主人关于这个乞丐的所作所为。于是,富人就来到乞丐栖身的草棚里找他,再次问他愿不愿意找一份工养活自己,乞丐仍旧拒绝了。富人之后就吩咐佣人不要再给这个乞丐免费的饭食。乞丐挨了饿,大声叫嚷富人假善心,这才有了这些流言。
富人说:“我做善事,是为了帮助人们解决困难,他们有什么过不去的坎儿我可以拉一把,以后能够过好生活。可是,我助人,并不是养人啊!与其帮助这样不思进取,只等别人发善心的人,我还不如多帮一些贫家孩子读书呢!”
助人,除了要帮助他们解脱困境,还帮扶他们的心灵,这才是“我佛慈悲”的深切含义。南怀瑾先生说:“真正行菩萨道,度了众生,帮助了人家,心里头都不会觉得度了人家。如果有这念头,就已经犯戒了,犯了布施的戒。所以,一个度尽天下众生,救天下苍生的人,心中没有一念自私,没有一点自我崇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