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节
虽然只比曾国藩小12岁,但生于道光三年正月初五(1823年2月15日)的李鸿章,其父李文安是曾国藩同年(道光十八年,1838年)进士,后来李拜在曾门下,对曾如师如父。
李鸿章本名章铜,字渐甫、子黻,号少荃。其始祖本姓许,过继给做豆腐生意的李家。从做豆腐生意的一世祖起,李鸿章家族最初的几代人都家境贫寒,一直到李鸿章的爷爷的爷爷(高祖)李士俊,家里才开始购置田地,成了一个小地主;到了李士俊的儿子、也就是李鸿章的曾祖李椿一代,李家开始学文走科举道路。但是,李鸿章的曾祖李椿、祖父李殿华都未能有所成就,一直到李鸿章的父亲李文安时才考中进士。
李鸿章少年聪慧,6岁就进入家馆棣华书屋学习。先后拜堂伯李仿仙和合肥名士徐子苓为师,攻读经史,打下扎实的学问功底。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李鸿章考中进士,授朝考后改翰林院庶吉士,后加入曾幕。几经磨折,几度风雨,李鸿章率淮军入沪,从此跃马扬鞭,大清国的版图上印满了李鸿章的名字。
李鸿章与曾国藩、张之洞、左宗棠并称为“同治中兴四大名臣”,慈禧太后视为“辅佐中兴,削平大难”及“匡济艰难,辑和中外”之人;西方有视之为“当世三杰”者 。但因为代表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加之个人贪腐、决策失误等问题,李鸿章的名字常和耻辱二字联系在一起。
--冯俊龙《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的杀伐同异》第一章 从故纸堆里走出来的曾、李、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