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金刚经》第三十二品 应化非真分
原文:
须菩提,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祇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提心者,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云何为人演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何以故。
一切有为法 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 应作如是观
佛说是经已,长老须菩提,及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白话直译:
须菩提,假若有人把填满无量无数世界的七宝,拿来布施。
另外有善男信女,发心觉悟佛道,依照这本金刚经去修持,或者只是经常读诵经里的任何四句偈语,并讲给别人听。
这个人所得的福报,胜过拿无数世界七宝去布施的人。
如何去为人演说呢?演说时,心不能执著,这样才能一心不乱,在一心不乱之下,才能产生清净心,以此清净心去演说佛法,那才是无上的妙法。但是听了或看了无上妙法,仍然不可执著。
为什么呢?因为这些话虽然是无上的妙法,这些字虽然是无上的佛法,但那只是因缘说、方便说而已,所以仍然不可执著,应该把它当作那是梦醒一场空,是虚幻不实的,如泡沫之乌有、如影像之虚假、如露水之短暂、如雷电之刹那而已。
佛陀讲完这本金刚经之后,德高年长的须菩提,以及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还有一切世间天道、人道、阿修罗道,听完佛陀所说的无上妙法,都非常欢喜,也都相信佛陀所说的妙法,愿意依照此妙法去修行。
悟:
“应化非真”就是说妄心妄念幻化出来的一切东西,眼睛看到的一切事物,都是不真实的。
佛从第二品一路讲来,到即将结束时,担心弟子们听了后边忘了前边,就把全部内容融会贯通,做了个复习总结。
首先,佛又拿财布施和法布施做比较,来勘验弟子的心性。为什么佛一再强调发无上心去修行、如法受持读诵,再去为他人讲解宇宙真理的人,比用七宝布施的人,得到的功德、福德要大的多呢?
因为,再多的钱财宝藏,也有用完散尽的时候,它的福德是有限的。可是,真理的传播却可以一传十、十传百。代代相传、流芳百世。法布施正是主动承担了这样的重任。他们可以点燃一盏盏心灯,让更多的人断除烦恼、一心清净。所以,福德是无量的。
其次,佛讲了怎样去为人演说。
要没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没有法相和非法相。用如如不动的清净心、无为心去讲。这时自性智慧就可以产生起各种巧妙的方法。根据不同的场合、不同根基的听众,因地制宜、因材施教。
“不取于相,如如不动”这句话可以和“是法平等,没有高下”连起来理解。不管哪种法门,法性都是平等的、通达无碍圆满的。但是,显露在外的有为法的过程和状态是不一样的。也就是说,有的人学这个法门开悟快点,有的可能学那个法门开悟快点。
说法的人和听法的人,都心无所住,无所为,没有妄想和分别,一心清净时,他们的自性都是如如不动的。“如”是觉悟。什么原因呢?
接着,佛说了一个偈子:一切有为法 , 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 ,应作如是观。
意思是:一切世间有为法,都是有生灭的,都是无常的,就像梦幻、泡影一样虚幻,又像露水、闪电一样短暂。明白了、看破了,就放下了。“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原本具有的自性法身就显露出来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