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持续更新)旧电脑升级新平台选购心得

(持续更新)旧电脑升级新平台选购心得

作者: Shimotsuki | 来源:发表于2019-04-24 11:53 被阅读0次

    CPU

    旧:i5 6500。新:i7 9700K

    选择理由:

    主频、核心数与线程数的选择:一般老引擎做的网游主要看主频,因为大部分都是“一核工作,多核围观”。多媒体设计类主要看核心和线程数,核心越多线程越多越好,但也有缺点,因为更多的核心更多的线程就意味着更多的能耗,同时也意味着基本频率相对较低。这就为什么i3 9350K有4核4线程默频4.0GHz,睿频能到4.6GHz而志强W-3175X有28核56线程默频3.1GHz,而睿频只能到3.8GHz。总的来说,先考虑主频,再考虑核心数,最后才考虑多线程。

    这次要考虑超频,所以选择带K的CPU。旧平台i7 8700K好像意义不大,电子产品买新不买旧,超线程游戏中作用不如多两个核重要。i9 9900K太贵,i5 9600K只有六核,而且从i5 6500升到i5 9600K似乎没什么新意。于是决定八核的i7 9700K。也算是MSDT的次旗舰,体质好可以超频到5GHz,可玩性不差。

    CPU规格对比

    使用体验:使用华硕“CPU 5G OC Profile”一键超到5GHz,用CPU-Z查阅核心电压为1.332V。使用魔兽世界最高特效的设置,i7 9700K@5GHz在奥格瑞玛拍卖行前平均100 fps,而原i5 6500@3.6GHZ只能59 fps。提升还是相当明显的。进一步验证了单核频率越高魔兽世界帧数越高。后来重新调整了电压,1.25V@5G能开机,单烤FPU蓝屏。电压提高到1.26V,单烤FPU十分钟稳定70℃左右。

    主板

    旧:华硕Z170M PLUS。新:华硕ROG STRIX Z390I GAMING

    选择理由:

    Z系列、B系列和H系列主板的选择:对于一般消费级CPU而言主要对应三种规格的芯片组:Z、B、H。Z系列是最高标准的芯片组,没有限制CPU频率和内存频率;B系列限制了CPU不能超频,内存最高支持2666MHz;而H系列则在B系列的基础上做扩展性的阉割。

    E-ATX、ATX、mATX、ITX主板的选择:这是四种不同大小规格的主板。E-ATX版型最大,扩展性最高,一般配有3-4个PCI-E×16大小规格的插槽和至少4个内存槽。ATX标准版,一般配有3个PCI-E×16大小规格的插槽和4个内存槽。mATX的PCI-E×16大小规格插槽减少到2个,内存插槽一般2-4个。ITX版型最小,只有1个PCI-E×16大小规格的插槽和2个内存插槽。由于版型和内存线路分配的原因,iTX规格主板在内存超频上比其他3个都要好。

    不是所有走PCI-E通道的插槽插满后所有的通道都能以×16的速度运行。一般消费级的CPU有20条PCI-E通道,其中4条给核显,剩下16条以1×16、2×8或者1×8+2×4来分配。然后芯片组最高有24条PCI-E通道,通过DMI总线与CPU连接。而这24条PCI-E可以多个×1、×2、×4来不同组合。不同厂商和不同规格的主板对PCI-E通道分配定义不同。一般来说显卡都走CPU的PCI-E×16或×8,两者对于中高端显卡差别不大。但是插两张显卡的话,每张显卡只能×8。m.2有的走SATA通道,有的走PCI-E通道。走PCI-E一般是芯片组的×4,而且有的主板会某个位置的m.2会与某个SATA冲突,换句话说,主板m.2可以都插满,而且都走的PCI-E×4,但是某个SATA接口就被屏蔽了。

    这次因为要从M-ATX平台转向ITX平台,所以只有华硕、华擎、微星三家有Z390的ITX主板。其中华擎的主板对高频内存支持度不好不考虑,于是在微星的MPG Z390I GAMING EDGE AC和华硕的ROG STRIX Z390 I GAMING之间纠结。从供电和BIOS易用性还有外观考虑,最终选择华硕的Z390I GAMING。

    Z390I规格对比

    使用体验:ROG Z390I体积小但是重量不小。散热装甲没有RGB灯效,主板边缘的RGB灯带略刺眼。Z390的BIOS相对于Z170的在效能控制选项从3个变成2个。而且在CPU超频选项中多出“Load CPU 5G OC Profile”一键超频到5G的选项。分辨用不同版本的CPU-Z和AIDA64查阅CPU核心电压,均为1.332V左右,没有网上说的一键超频会把电压加到1.4V。也没有由于板厂之间CPU核心电压检测点不同而备受诟病的华硕“偷偷加电压”的问题。由于ITX大小规格的原因,主板正面的m.2接口会设置在主板芯片组上方,两个共用一套散热装甲。因此在实际上m.2能上升到73℃的高温。

    散热器

    旧:九州风神玄冰400。新:猫头鹰NH-U12S双风扇版

    选择理由:

    因为要超频,选择一个好一点的CPU散热很重要。水冷由于有漏液风险不考虑,机箱限制散热器高度要低于160mm。考虑到颜值和性能上最后在猫头鹰和德商必酷进行挑选。最后由于机箱高度限制妥协了颜值没选择DARK ROCK 4,再加上NH-U12S京东只有单风扇版,价格跟淘宝双风扇版差别不大,于是最后选择淘宝购买双风扇版,相当于多花¥30买了京东卖¥180的F12风扇。至于为什么没有选择性价比更高的采融ARTISTS 3i或者利民的其他散热器,首先,采融ARTISTS 3i散热媲美NH-U12S单风扇版,价格更低,但是风扇颜值不高,附送的硅脂不好;利民的散热风扇配色比猫头鹰的还要丑,而且扣具设计不如猫头鹰的合理。还有一点就是这两个产品在公司网站找不到主板内存兼容性文档。

    散热器规格对比

    使用体验:百元级的玄冰400有一个重要个问题:底座安装采用是原始卡扣式,相当不好安装,而且不牢固。后来帮朋友装机用过¥120左右4热管的Arctic Freezer i32,螺丝扣具,安稳了不少。玄冰400和Arctic i32都是纯铜管,纯铜管暴露空气中容易氧化变暗。另外,玄冰400的散热铝鳍片很容易变形,i32散热铝鳍片整齐度甚至比猫头鹰的还要高,不过猫头鹰的热管和散热鳍片都有镀镍。另外NH-U12S需要把风扇稍微往上挪一点才能在Z390I GAMING主板上兼容幻光戟。NH-U12S双风扇版i7 9700K@5GHz下运行《守望先锋》最高特效温度大概42℃。

    电源

    旧:安钛克VP450非模组。新:海盗船RM750I 全模组+定制硅胶编织模组线

    选择理由:

    非模组、半模组、全模组选择:非模组是所有线都预先接好,没能拆,因此会产生冗余线材不利于理线,但价格便宜。半模组是除了主板供电线外其他线都是可以拆卸,改善了理线,价格稍贵。全模组是所有线都可以拆卸,减少冗余线材,价格最高,对于有理线要求的一般都选择全模组,不过大部分厂商的模组线还是很硬,色彩单调,因此有人就会采用定制的模组线。

     i7-9700K待机功率50W,满载200W。RTX 2070 Founders Edition待机15W,满载200W,加上其他设备,满载总功率约600W。因此需要650W及以上的全模组电源。再加上Afterburner功率监控的需求,最后选择海盗船RM750I。

    其实电源定制模组线线材成本不高,有工具按照网上教程自己也可以做。但是工具要求多,剥线钳,压线钳,万用表,电烙铁等等,一套下来就不少钱了。一条模组线主要有3部分构成:端子、胶壳和线缆。端子有半镀金和镀锡的,胶壳要求耐高温,不同的插口对应不同的胶壳,一般这两个选择台湾JMT的。线缆一般采用1平方,也就是18AWG就可以了。线缆一般分三种,特氟龙镀银线、硅胶线和硅胶编织线。特氟龙镀银线细,柔软性一般,色彩单调。硅胶线色彩多,柔软性好,但有老化问题。硅胶编织线是在硅胶线的基础上提高了机械性能,因此柔软性相对较差,但稳定性优于硅胶线,国外大品牌的定制线大都是硅胶编织线。最后选择了淘宝订做绿色的硅胶编织线,配合公版显卡绿色的灯光。而且由于这次是全m.2固态,因此只订做了8PIN的CPU供电线,24PIN的主板供电线、8PIN的显卡供电线和SATA机箱灯供电线。

    电源规格对比

    使用体验:其实完全可以选择恩杰E650或者海盗船SF600小电源。因为后来才发现,Afterburner的整机功率监控与电源是否带监控功能没有任何关系。Afterburner能实现整机功耗监控是通过调用AIDA64的数据。而且Corsair Link软件有问题,把i7 9700K识别成i7 7700。一般来说,像守望先锋最高特效,200%渲染,CPU和显卡双超频,整机功耗在250W到270W左右,750W一半都不到,因此电源风扇基本不动。因此,海盗船RM750I做传家宝可以,性价比低了。定制蛇皮模组线确实有点硬,而且没有像原装线那样在插口处标明对应电源的插孔,因此需要仔细观察插口形状。颜色上没有明显的色差,总体而言还是满意的。

    系统硬盘

    旧:英特尔545 120G SSD。新:三星970EVO PLUS 250G SSD

    选择理由:

    固态硬盘分为2种,一种是2.5英寸大小的,走SATA通道的,特点是散热较好,价格便宜。另外一种是m.2接口的,价格更高,体积较小,规格从2230(宽22mm,长30mm)、2242、2260、2280、22110不等, 走的SATA通道或者PCI-E通道,散热相对较差,高负荷运作能超过65℃,一般需要外加散热鳍片。2.5英寸固态需要连接电源线和数据线,而m.2固态则直接插在主板对应插槽上,因此整体性更好。   

    m.2固态有2种数据传递方式:走SATA通道或者芯片组的PCI-E×4通道。B-Key,或者叫ngff、socket 2,只走SATA通道,标志是金手指接口最短一段是6PIN的,对应插槽是5PIN的;而M-Key,或者叫nvme、socket 3,能走SATA通道又能走PCIE 3.0×4通道,标志是金手指接口最短一段是5PIN的,对应插槽是4PIN的。还有一种B+M-Key的,金手指有2段短的,这是为了兼容M-Key插槽,但走的还是SATA通道。走SATA通道和走PCI-E×4通道速度差别巨大,SATA最高600MB/s,而PCI-E 3.0×4能达到3.9GB/s。M-Key的m.2到底是走PCI-E还是SATA看主板设计。一般只有一个m.2插槽的那个m.2走PCI-E通道,两个插槽的其中一个走PCI-E,一个可能走SATA或者PCI-E。

    固态颗粒先后从SLC、MLC、TLC到现在的QLC。性能寿命SLC>MLC>TLC>QLC。单位价格容量SLC<MLC<TLC<QLC。简单来说,就是SLC1个单位1个信息,MLC1个单位2个信息。每个单位储存信息越多,单位面积容量就越高,但同时导致不同电压状态越多,越难控制,所以导致颗粒稳定性越差,寿命低,表现为速度变慢,掉盘等。缓存可以一定程度上减少这种问题,但不能根治。因此一定要选择有缓存,而且缓存大的TLC。这就是为什么出现大容量QLC,因为相对应可以分出来的缓存就多。目前SLC的固态已经不出现在消费市场。少量MLC仍在售卖,价格高昂。目前市面上以TLC为主,250G起步,500G是TLC完全体,QLC是主打大容量游戏盘,1T起步。

    这次由于是ITX平台,线材尽量的少,再加上主板支持两个m.2都支持走PCI-E通道,因此选择全nvme规格的m.2固态。m.2最低容量250G。考虑到稳定性,选择有缓存的、主控好的三星m.2固态。

    m.2固态性能对比

    使用体验:运行Samsung Magician进行优化跑分。970EVO PLUS顺序读写和官方规格上差不多,随机读写比官方规格低。根据软件建议,250G的970EVO PLUS会划出22G的空间保证速度不会因为容量的减少而降低。由于ITX平台原因,安装在主板正面芯片组上方的970EVO PLUS温度很高,待机平均60℃,高负荷游戏能上升到73℃。高温下顺序读写速度变化不大,随机读写速度降低。迫切需要通过增加风扇提高散热能力。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持续更新)旧电脑升级新平台选购心得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jdwg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