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简友广场
自传丨纪念我在北大中文系的一段岁月

自传丨纪念我在北大中文系的一段岁月

作者: 丁幸娜 | 来源:发表于2020-02-26 12:47 被阅读0次

    文/丁幸娜       图/ 丁幸娜

    我是喜欢写回忆文章的。时光流转,不可逆反。然而顺着温暖的文字倒流回过去,恍若置身于昨日的浮光碎影之中,或能重复若干的感动,或能捡拾到金灿灿的真理;这感动这真理,或许于己已无补益,于人则犹可为鉴。(丁幸娜)

          我在2006年正式入学北大,不久之后加入“北大评刊”论坛;2009年硕士毕业之后,仍然在从事文学评论工作,直到2010年“北大评刊”论坛成立六周年时,我写了一篇纪念文章《纪念“北大评刊”论坛成立六周年》(2010)。全文如下:

          我入论坛时,师哥师姐已作好了奠基性的工作;我毕业离校时,师弟师妹们还在继往开来。论坛于我,正所谓是“神龙不见首亦不见尾”。然而,我个人的精神力量已经汇入到论坛的血脉之中;论坛在我的生命史中亦是不可抹去的一笔。

      首先,我要感谢“北大评刊”论坛给了我一个机会去贴近当下文坛。目前国内中文系培养学生的流程,概而言之,不外乎“听课 - 看书 - 写论文 - 考试 - 写毕业论文”。这种生产人才的模式,完全可以封闭在象牙塔内,可以与现实社会脱节,可以与处于不断生成中的当代文学脱节。其弊端有二:一是文坛与学界,丧失了一个重要的沟通渠道。二是学生对当代文坛的了解甚少,做学术缺乏足够的现实动力。大部分中文系学生对活跃于当代文坛的二三流的作家无知,对文坛的新变演化及当代文学史的生成过程无知,对新的市场、新的读者群和阅读需求更无知。正因为无知,他们无法参与、更无法左右当下文坛的发展。例如,有多少人在关心网络文学和网络文学写手?有多少人知道“盛大文学”投资了几个亿,在“起点中文网”外又合并了“红袖添香网”、“晋江文学网”、“小说阅读网”等,已占据了全国原创版权网络文学80%多的份额?这些网络文学的读者群有多庞大?据称,盛大文学每天提供超过5000万字的内容更新,日页面浏览量最高时达5亿次之多,拥有3600万注册用户。我们的文学生产模式已处在巨大的变革之中,而我们学术界的人有多少力量参与和引导这些改变?出版社、文化公司、民间文学集团的力量似乎比学界更大,象牙塔成了名副其实的象牙塔。“北大评刊”论坛的着眼点当然也并不在网络文学和畅销书,但它将大学校园内的青年学术力量引入当下文坛,使之直接参与到当代文学史的建构之中,在文学巨变的年代发挥着自己切实的影响力,支持着当代作家纯正的艺术探索。

      其次,我要感激“北大评刊”论坛给了我机会去读不入流的作品。我参与论坛两年半时间,接手点评《钟山》一年。每期《钟山》十多个中短篇小说下来,能挑出一篇像样的小说已经算是不错了。因此可以说,90%的时间我在读“垃圾”,都是在“浪费时间”。某同学曾对我说:“我从不读当代的文学作品,二三流的太多,那纯粹浪费时间。我只读顶尖的、经典的作品。”我说:“不读二三流的,你怎么知道一流的作品究竟高明在哪里?它真正的创作难度在什么地方?恐怕只有在参差的比较之中,才能见出高下吧。”二三流的作品,如果存在提升的空间,不难提炼为一流的作品。一个作家开始可能名不见经传,但后来也可能从三流晋升为一流。我更重视的是过程,而不是最终的结果。历史上的文学经典向来都是大浪淘沙的结果。但作家、文学史家和评论家必须去读“垃圾”,读“垃圾”也有读“垃圾”的收获。

    事实上,一无是处、完全失败的作品几乎是没有的,在“垃圾”之中总能分离出闪光的因素。很多作品被淘汰掉,可能仅仅因为某一方面它处理得不好,更有甚者是功亏一篑、功败垂成的作品。我离校后做了图书编辑,常常劝告作者,把书稿压一压。因为有的书稿一看就是火候还没有到、尚有提升空间的作品。你不再改进了,放在书架上了,它永远是一个次品;你藏拙一下,压一压在发,很可能就炼成了精品。这是两个层次。作为一个次品发表了既浪费个人的经验题材又浪费国家的纸张,于人于己皆为不利。但似乎很多作家急于求成也急于求名,没有这个耐心耗着,中国的整个文化圈也缺乏这种宁缺毋滥的精品意识。

    初春的未名湖,2009年4月,拍摄于北大,丁幸娜拍摄

    再次,我要感谢“北大评刊”给了我机会去磨练自己的文字,并向优秀的、志同道合的论坛同仁学习。不客气地说,中国只有一个文化氛围如此浓郁的北京,中国也只有一个在思想上能如此兼容并包的北大。能够结缘北大,实乃我三生之幸。北大与我的精神气质天生契合,它给了我思想上最大的自由和空间,给了我自由驰骋、挥霍自己才情的舞台,它是我永远眷恋的精神故土。北大可以没有未名湖、博雅塔,可以没有图书馆,但不能丧失学术自由、兼容并包的精神。思想上的自由开放、青春的激情豪迈以及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历来是北大的特点,同时也是论坛的特点。当未名湖畔云集了一批生龙活虎、才华横溢的青年才俊,开始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之时,他们自身难道不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但请不要误会他们是眼高手低、夸夸其谈的一群人。今日我重听论坛的现场录音,发现绝大多数的时间都是在相互地批评:不是老师在批评,就是在学生之间在相互挑刺和批评。评刊人对文字苦心孤诣的追求、他们数易其稿的寂寞和甘苦只有自己才知道,但这样写成的文章仍有可能被同仁批得体无完肤。不过,正因为有严格要求的老师在,有相互挑刺的同学在,我们写出来的文章才高于自己的平均水平,才高于一般论坛的水平,才有点留世的价值在。这正如陈平原老师说,因为有几个可以敬畏的学术同行在,我们才不敢随便写文章,我们的内心才会存几分敬畏之心。

    我在论坛常自觉渺小,如恒河之一沙、沧海之一粟,更多的是在扮演一个学习者的角色。在此我衷心感谢邵燕君老师、则臣师兄、晓楠师姐、文珍师姐、谢琼师姐等给予我的诸多指点和帮助,亦难以忘怀跟新榜师弟、岩雨师妹等诸多同窗好友之间结下的深厚友谊。最后希望“北大评刊”论坛将继续办下去,希望旧旅途的结束同时又是新征程的开始。

    【说明】本文发表于中国作家网(2010年),原文名为《纪念“北大评刊”论坛成立六周年》,这是我在北京大学中文系的一段岁月的记录,在简书收录于《我的故事》之中。 该文集使用纪实性的自传式文体,主要讲述我自己的个人成长经历和故事。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自传丨纪念我在北大中文系的一段岁月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jemc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