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能听到一些“很有经验”的“过来人”念叨着一些看似很有道理的话。比如“同时追两只兔子的人,一只也逮不到”,第一次听很是震惊,甚至不禁为前人的智慧鼓掌,后来发现到处都有人在说,似乎人们习惯于把记下来的 “金句”当作真理,不管语境就滥用,让我感到一丝恐惧,不敢轻易相信。
细想之后发现,这句话其实默认了一个前提——就是两只兔子一定不会朝一个方向跑。所以追一只必然离另一只越来越远,想两只都抓到是不可能的。这作为捕猎经验或许值得借鉴,但用来指导人生,就显得未必牢靠。
经济学有一个原理叫做规模经济,讲的是在一定的产量范围,随着产量增加,平均成本降低的现象。实际上,制造厂商不仅要扩大规模,而且要丰富产品线,比如生产手机的企业也生产pad,生产打印机的公司也会生产电脑,因为他们发现核心部件的研发工艺是相通的。再比如艺人追求影视歌多栖跨界发展,一方面是演艺才艺融会贯通,另一方面影片、歌曲、电视节目可以互相宣传,有助于广泛圈粉,促进票房和专辑销量。他们当然不是事倍功半的傻子,相反,这曾经是佼佼者的标志,现在是各个行业的趋势。
有时候“一件事很难,做两件事很难,做一百件事就简单了”,说的就是规模效应的道理。还用打猎的例子作比,追一条鱼的人是海明威,但同时追一群鱼的人发明了捕鱼船,凭什么只有前者值得称颂?在这里并不是想玩文字游戏,不是让大家纠结要同时追两只兔子,还是三只。我想表达的是,世间万物表象各不相同,但却有着惊人相似的本质内核,因此,关键不在于追几只,而在于发掘、把握这些核心规律,可能会带来意外的收获。
先举一个音乐方面的小栗子。有没有见过周围钢琴弹得好的人,学吉他之类的其他乐器也会比生手小白快。原因在于他在掌握了第一门乐器的时候,同时入了音乐的门,其他乐器都遵循相似的乐理,有些乐器的演奏技法甚至也是相近的。难道你要阻止他低成本学习其他乐器的想法吗?难道弹钢琴的人必须要成为演奏大师开演奏会才是正途吗?凭什么不能把他感兴趣的其它元素融合起来,形成只属于他的独特有趣的创造呢?
自学电吉他ing我们不局限在音乐领域,扩大范围,来聊聊艺术。不要觉得艺术就是不食人间烟火。音乐和美术细究起来,都是劳动人民在生产劳动之余的娱乐活动发展来的,两者也存在共通点。音乐美妙的关键在于音与音之间关系的对比,根据音之间关系不同,形成不同旋律走向,而按照特定的音程规律排列音符,就可得到悦耳的和声。同样,另一种艺术形式,绘画,就是利用线条、色块之间相对位置的准确排列,辅以明暗色阶的变化,传达出特定的视觉效果,带给人另外一种艺术体验。
自学素描ing如果到这里你也认同,那不妨再把脑洞放开一点,私以为,艺术和理工科也是相通的。人们常说,艺术创作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说的是艺术家用敏锐的视角观察生活,再用艺术的表现手法表达出来。工科重视实践,强调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所谓的认识世界就是发现问题,改造世界就是借助各种工具解决问题。艺术和工科的表达形式显然是不同的,结果也是不同的,但是核心能力是对于对现实世界的观察和感知,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通用的。而自然科学和艺术的共同点,爱因斯坦和达芬奇早就给出了有力的解答。所以有些人学啥啥明白,干啥啥行,不是没有原因的。
现在社会越来越多的跨专业人才在不同行业的夹缝间创造惊喜,目前最火的的就是总理钦点的“互联网+”,个人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好的趋势。如果时代节奏就是要变得越来越快,为什么一定要死守“一车一马一辈子”的浪漫?不能享受科技变革的巨浪?谁规定一个人一辈子只为一件事而活?谁规定一定成功的路就是唯一的路?也许你会很幸运地找到让你愿意倾注一生热情追逐的事业,但也并不妨碍你体验你好奇的各种可能。我一直相信《牧羊少年的奇幻之旅》里传达的观念——“心会带你去所有你该去的地方”。
所以,想做就去做吧,不要在意社会的固有观念,不要在意大众的非议,只要声音听从内心的,想追哪只兔子就追哪只,想追几只就追几只。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