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日更才7天而已,好意思总结么?
好意思。
以前我肯定不好意思总结,总希望自己能有所成绩之后再来总结经验,比如日更100天之后。
但现在想法变了,日更100天可以有100天的经验,7天也可以有7天的感受。
一,写作是与自己的对话。
这7天的内容都是在写我,“我”字在文章中出现的频率很高。写的都是自己真实的经历和感受,在写自己的时候,是有很多话可说的,写的过程也很愉快。
如果这件事想的很清楚,写的过程比较顺,比较快,阅读体验也比较好,读者也会有共鸣。
如果这件事想得不算彻底清楚,写的时候会反复修改,在写《写作激励自己》的时候,开始思路并不清晰,只能想到哪里写哪里,写完之后,整个内容又重新调整,顺序颠倒,才将思路捋顺。
虽然一直在写自己,但不想陷入自嗨,更想写自己的过程中,也能对其他人有帮助。最近一周比以前更能观察自己了,看到自己的浮躁,抱怨与傲慢,于是能在工作中更耐心,更包容,少了不必要的负面情绪。
二,记录的意义
今年知道了一个新词“知识的诅咒”。即我们一旦知道了某事,就无法想象这件事在未知者眼中的样子。当我们把自己知道的知识解释给别人的时候,因为信息不对等,我们很难把自己知道的完完全全给对方解释清楚。
写文章就是一种沟通,作者最希望能够将自己的意思准确地传达给读者。好的文章是能让大多数人快速地理解,而不是高高在上的堆砌专业名词来显示自己博学。我以前觉得自己说些医学专有名词很酷,其实那只能说明我不会用通俗语言解释而已。
我在写自己初次学车经历的时候,我觉得整个过程还是非常有意思的。我学完车回家写出来了。把学车两天的各种想法都写出来了。
如果放到一周之后的今天再写,我写不出来那些细节了,我也记不得那时候的想法了。如果等我学完车之后再来回忆,我可能已经想不起来不会开车的感受了。
多记录是破除“知识的诅咒”的有效手段。如果再与初次学车的人交流,回顾过去的文章,我还能回忆起当初的感受。
三,趁手的工具
其实我想要写作挺长时间了,相比于之前多次尝试,这次日更态度更端正,很认真的去写每一篇文章,因为有了趁手的工具。
之前家里的笔记本电脑,开机就要半天;地点选在次卧,次卧网速不行,偶尔想查个东西只能干着急,或者很麻烦的再换地方;后来用手机写,手机能写上300字就挺累了。
这些阻碍足够让我对写作失去兴趣。今年生日,老公送我一个iPad,配上键盘,写作体验太好了。iPad不关机,随时可写,敲键盘的感受也非常好,而且可以在我们家最大的桌子——餐桌上写。总之,让写作这件事变得轻而易举。
今天是日更第8天,不同于前7天的文思泉涌,我不知道下一篇文章要写什么了,最近写文章花时间多,阅读时间少,输出内容也就匮乏了。我该滚去看书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