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问你,想不想做圣人,想不想做智人,相信你的答案应该都是想。
但是,对于这两个问题,古代先哲庄子的答案却是不想。
他为什么不想做圣人和智人呢?
《庄子·胠箧》写道,在“圣人”和“智人”这样的称号出现之前,民众“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生活过得是何等的惬意。
然而,自从“圣人”和“智人”这样的称号出现以后,诱惑众人都纷纷想要成为这样的人。
当听说某个地方有“圣人”和“智人”,民众争先恐后带着粮食去投奔。为此他们对内不惜抛下双亲和妻儿不顾,对外不惜放弃自己的工作。这些人奔波于各国之间,披星戴月地赶路到千里之外,只为向“圣人”和“智人”学习,希望自己也能成为“圣人”和“智人”。
然而,这些人在向所谓的“圣人”和“智人”学习之后,却成为了天下大乱的罪魁祸首。
他们变得聪明以后,开始使用狡猾欺诈、坚白之论、诡辩之辞来迷惑民众;他们甚至开始舍弃淳朴的民众,却喜欢那些能说会道的奸诈之徒;他们丢掉了恬淡无为的本性,却喜欢那些故弄玄虚的繁杂教化,导致天下大乱。
所以,庄子抛出了“绝圣弃智”的观点,他认为必须杜绝“圣人”和抛弃“智人”的称号,追求做“大巧若拙”的愚人才是正道。
在我看来,庄子的观点不仅对古人很有启发性,对今人也是一样。
对中国文化非常熟悉的《人类简史》作者赫拉利,我猜他一定很认同庄子的上述观点。
赫拉利在自己写的这本书里就讽刺人类为自作聪明的“智人”,这一观点和庄子的上述观点很相似。
在赫拉利看来,人类自以为是万物之灵,比其它所有的动物都要聪明,为了征服其它动物不择手段,无所不用其极,导致生灵涂炭。
当人类为自己征服了其它所有的动物而沾沾自喜时,却没想到自己正遭受来自大自然的报复。
正如赫拉利在书中所写,人类以为自己驯化了小麦,却没想到其实是小麦在驯化人类。
小麦使人类低下自以为高贵的头颅,使人类竞折腰,人类的颈部和腰部为此患疾。
这就是典型的“聪明反被聪明误”,所以赫拉利认为人类与其要做“智人”,不如做“愚人”。
在我看来,“大巧若拙”的愚人才是真正有大智慧的人。
因为他们有先见之明,知道世上根本没有所谓的“圣人”和“智人”,“圣人”和‘智人“不过是很多人一厢情愿的妄想罢了。
只有摒除这些幻想,认清自我皆凡人、皆愚人的事实,人类才能找回真实的自我,才能找回淳朴的本性,才能找到为人处世的“道”:无为,而无不为。
找到为人处世的“道”,才是人活着的终极意义!
对于不做圣人、不做智人,你的看法是怎样的呢?欢迎在下面留言和我互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