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需要仪式感”,这句话给我最直观的感受,意味着:消费升级。
更多的时候,所谓的“仪式感”不过是商家炒作促销的噱头。
但是在我们的生活当中,也确实需要仪式感。这种仪式感不是空泛的,不是形而上学的,而是能够直击灵魂的。
如何找到真正的仪式感,而不是流于表面,走形式呢?

前几年很火的一个话题,结婚证9块钱,之前新人们领结婚证,就是交一堆资料,签字,拍照,感觉非常像“办”证。
但也就在那几年开始,很多地区的结婚登记处,增加了领证宣誓的环节,就像西方婚礼上的宣誓一样:
婚姻双方都要自主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愿,承诺,说出那句“我愿意”。虽然这些言语没有所谓的法律效力,但在仪式感方面,真的会给当事人留下不一样的体验和印象。
过去结婚登记,重程序,轻仪式,结婚离婚如同儿戏。
相信有了这样的仪式感,会让当事人更加珍惜这一次选择,看重婚姻关系,从理智和情感上都更加认真对待婚姻。

平时我们最容易接触到的仪式感无非就是过生日了,我从小到大,生日对我来说都充满了仪式感,虽然这也是父母家人对我宠爱的体现。

因为我2岁的时候父母离婚,我跟妈妈一起生活,所以父亲平时不在我身边,每个月会来看望我一次,那个时候我唯一可以确定能够见到爸爸的时候,就是我的生日。
所以生日是我可以刷存在感的时候。从小我就非常非常看重那一天。生日意味着爸爸会来看我,给我买好吃的,带我出去玩,陪着我。
因为稀缺,所以特别渴望。长大以后,虽然也有过生日的习惯,会庆祝,会回忆,会感谢父母。但生日更多的是跟爱人朋友甚至自己一起过。
每个人对于生日的仪式感都有不同的理解和期望。我也遇到很多人,他们从小到大不过生日。至少不会要吃蛋糕,开party,而是煮个蛋,或者干脆就被自己和他人都忘记了。
而我认为,生命本身就值得纪念,就值得拥有仪式感。
在生日这一天,无论什么形式度过,我们的核心是要纪念自己的出生,感激生育养育我们的人,感恩陪伴我们成长的人,感恩给我们带来幸福和痛苦的人。
这样的仪式感,能够让我们与这个世界更好的接纳和融合。 这在一个人的生命中是必不可少的,可以不吃蛋糕,不开香槟,不用团员庆祝,但在这一天,
一定少不了的就是——感恩。

现在很多父母,尤其是我们80-90后这些父母,从小过生日是个习惯,也会主动给孩子们去过生日,但在对子女的教育当中,我们显然没有让孩子们有足够的仪式感,而是让他们感觉,生日就是蛋糕玩具,大家都围着他转,而平时也是这样。他们对生日没有特别的期待,也没有特别的仪式感。
生日甚至成了孩子们威胁家长买玩具的“筹码”,我认为这就是变了味儿的“仪式感”。
在职场中,不同行业有不同的套路,
对于仪式感也有不同的应用。
从我当年面试入职开始,我们的面试环节就很有仪式感:从宣讲,报名,投简历,海选面试,笔试,复试,复试考核,实践模拟考核,终极面试答辩,等通知。
这一系列流程堪比国考,而实际上只是一家民营企业。
之所以有如此反复细致的面试流程,就是为了给求职者一种“过五关,斩六将”的感觉,自己是从几百人中胜出而获得这个机会的,从而会格外珍惜。
客观的讲,这个套路是非常有效且符合心理学原理的,不管怎么说,我就凭着这样的面试进入了一家企业,工作了17年。
能够打造这样的流程,这样的仪式感,也体现了企业的专业性。
所以无论企业大小,我们都可以通过“仪式感”打造自己的专业性,且不仅仅体现在招聘这样的环节上。
职场中还有一些行业,比如保险业,金融业。他们对员工的“洗脑”程度相当高。
每天早会前要喊口号,任务目标都要大声喊出来,每一天都是一个充满“鸡血”的开始。
这样的仪式感无疑也有其意义所在,但我接触过的很多金融从业者,都对此颇有微词,无论是业绩好的还是业绩差的,几乎没有人喜欢大家一起喊口号这个环节,或许并不排斥。但这样的仪式感并不能够在员工的内心引起共鸣,所以我个人认为这更像是流于形式,甚至仅仅成为了一个行业的标志,而没有实际的价值。

相反,现在很多团队会带员工们一起参与团建活动,从过去的吃喝玩乐搞团建,变成一起拓展训练,跋山涉水,挑战极限。
在这样的过程中,员工之前不仅加深了信任与了解,更磨练了意志,锻炼了团队配合。如果能够找到专业的机构进行合理有效的拓展训练,在员工心中一定会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这更给员工今后的工作和生活加足了仪式感。
我们学校的新师训练营就是有爬山拉练,射击,徒步,攀岩,队列,过障碍,信任背摔蹦极等训练项目,经历了这一切,在未来面对工作中的挑战,抗压能力翻N倍,这也是我们员工流动率低的原因。

综上所述,我想表达的是,仪式感,不是看我们做什么,如何做;而是看这个行为,这个行动,有没有在我们的内心留下印记。
让我们的心灵与我们的仪式相呼应,我想这就是有效的仪式感。反之,就失去了意义。
在这个信息爆炸,注意力匮乏的社会,多一些时间,多一点精力,留给我们的内心。在心中营造起对这个世界的爱与理解,生活一定会充满“仪式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