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教育
宴席有座次

宴席有座次

作者: 耕耘三尺有天地 | 来源:发表于2019-01-30 23:36 被阅读7次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陶行知先生认为,教育和生活是同一过程,教育含于生活之中,教育必须和生活结合起来才能发生作用。他主张把教育和生活完全融为一炉。也就是说我们作为一个教育者应该谨记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我们应该明白教育源于生活,教育又回归于生活。过什么生活便受什么教育,受怎样的教育便过怎样的生活,生活影响着教育,但教育也改变着生活。为此,我们可以从生活中寻找教育的素材,发掘教育的契机,利用身边的点滴小事开始,逐步来教育孩子,影响孩子的生活。

    食色是人之大欲,传统食色谓之古人的日常生活,虽是茶饭日常,却有深意存焉,从中窥见古人的物质与精神打成一片的日常生活。亦可见中国传统的性情,吃穿用度都有章法,且有情意藏在其间。这就是传统的世俗性和人间烟火味。

    春节家宴抑或宴客,恰是生活中礼仪教育的契机。

    在中国人的观念里,餐桌是重要的社交场所,尊卑敬让等种种人际交往原则都要在其中有所体现,如何就坐遂成为饭前必讲的规矩。具体讲究古今虽不同,但精神内核还是贯通一致的。

    拿座次安排讲,无论是家庭聚会还是宴请宾客,现代餐桌座次礼仪大都简化为以“里”为上,长辈、客人往“里”请,坐在里面的座位。“里”就是“礼”,这是因为“外”座常常是上菜的位置,坐在外侧的人有时还要兼职店小二,跑跑腿、倒个茶之类,这座位自然就不能算是上座了。而古人宴席座次安排则注重方位。在一般的房屋或郊外帐中宴饮,大多以东为尊。《史记》中,西楚霸王项羽在鸿门军帐中宴请刘邦,“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在这里,项羽和他的叔父项伯坐的就是主位,坐西面东,是最尊贵的座位。其次是南向,坐着谋士范增。再次是北向,坐着项羽的客人刘邦,说明在项羽的眼里,刘邦的地位还不如自己的谋士。最后是西向东坐,因为张良地位最低,这个位置给了他,叫侍坐,即侍从陪客。鸿门宴上座次的安排是主客颠倒的,这反映出项羽的自尊自大,他用这种违礼的方式表示对刘邦、张良的轻辱。

    但如果在比较讲究的堂内宴请,就是以面南背北的位置为尊了。

    堂是古代宫室的主要组成部分,一般位于宫室主要建筑的前部中央,坐北朝南。由于当时宫室都是座落在高出地面的台基上的,所以堂的位置也比较高,前有两根楹柱象征大门,又有东西两阶通向庭院,因此,堂是比较宽阔敞亮的场所。堂后有墙,把堂与室、房隔开,室、房有门和堂相通,古人因此有“登堂入室”之说。堂的这种格局,用在举行典礼、接待宾客和举行宴会,座位就是以南向为尊了。至于剩下的东向、西向和北向座位,则没有太严格的讲究。

    以宴席座次来显示尊卑,这是社会各个阶层都普及的礼俗。如今,餐厅方位本就没有那么多讲究,面朝哪个方向吃饭也就不太重要了,但卑己以敬人仍然是就餐礼仪的基本原则,这也是古礼的核心精神。

    当然,古人宴客,根据亲疏尊卑排列东西南北,主要和当时的餐饮方式有关。从汉代到唐代中期,宴席形式主要是分食制。《史记》鸿门宴里,主宾东向、北向、南向、西向坐,并不是说他们围着方形餐桌吃饭,而是每人面前有一长方形条案,案上再以托盘等摆放食品。西晋以后,随着西北地区少数民族先后进入中原,床榻、胡床、椅子、凳子等坐具相继出现,逐渐取代铺在地上的席子,传统席地而坐分食的习俗就受到冲击。后来,又流行高桌大椅,最终使传统饮食习惯转向合食。

    围坐合食,传统用八仙桌,现在用圆桌,平等观念有了,但礼仪不可废弃。(19.02.08《教育》)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宴席有座次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jmhs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