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了一个小视频,是说在北京为什么小升初要15万。
是一位大兴区的璐姐的口述,在海淀区公立学校要户籍和学区房,我们都知道,很多人达不到这个条件,就瞄准了民办学校,民办学校的入学考试要6千块到1万块不等,璐姐给孩子报了20个考试,只要能考上一个,至少以后可以读一所重点大学。为什么不在大兴区呢?因为孩子在一次比赛中,面对需要连接电路的操作题,海淀区的学生三分钟连好,而璐姐的孩子作为大兴区前几名,尽管在数学比赛中获得全国三等奖,面对连接电路的试题一脸茫然了,孩子自己提要求想要更好的教育。
很多年前,我所在的河北省,提出减负的说法,那个时候,我们以为北京的小朋友三点多放学回家就可以看动画片可以尽情的玩了。读研的时候我做家教,在大兴区一个比较偏的村子里,那里的学生放学之后就去辅导班写作业,周末也要在辅导班上课。
现在,我所在的四线城市,小学生每天写作业写到晚上十点,周末的时间被各种辅导班占满。同时,作为一个事业单位人员,在父母家人所谓的备受羡慕的体制内,不停的寻找突破口,是的,每个月不到三千块钱的工资,连宝宝的早教费都不够,所以我需要继续学习,在专业上有突破也好,学习理财也好,节奏是一直向上,不敢停的那种。
截止到这一分钟,楼下的钢琴声已经持续一个小时了,是一个看起来小学三四年级的小男孩,每天很刻苦的练琴。
这些给我的冲击让我不得不思考,在这个浮躁焦虑的社会,我们到底应该给孩子什么?原本想的快乐童年可行不可行?如果当年我们也奔波在各个辅导班,现在会不会有不一样?如果孩子以后必须有一项特长,哪一项更好?
我跟熟睡的宝宝说,大概不能依着你的性子来玩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