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生活当中,没有自知之明的人太多了。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明明自己长得很丑,非认为自己长得还可以,明明长得很普通,非觉得自己长得好看,且有气质。诸如此类。
熊逸老师在他的课程《讲透资治通鉴》里说了,人性是恐惧风险,热爱安全的,恐惧陌生,热爱熟悉的。
人们对自己熟悉的人或者事,总是评价很高,那么,对人们来说,谁是自己最熟悉的人呢?
自己。人,对自己最熟悉。
所以,对自己评价最高。
《论语》中,有一段孔子和他的弟子漆雕开的对话。
子使漆雕开仕,对曰:“吾斯之未能信。”子说。意思是,孔子鼓励漆雕开从政做事,但是漆雕开却觉得自己尚未达到“仁”的要求,没有充分的把握,他想过一段时间再去做官,充满了谦虚的态度。
这里说出了个重要观点:1、漆雕开对自己有自知之明。2、漆雕开是个谦虚的人。3、漆雕开有自己的追求,他并不是不想去当官,而是过一段时间再去。
【02】
在我们现在社会,大部分人都已经没有自知之名,或者已经不需要有自知之明了。有自知之名的人,就得不到更多的机会了。
比如,公司要进行中层选拔,如果把考核看做10分的话,很多只有5分的人是没有资格去参加选拔的,但是公司会鼓励大家去。这时候,有一个人鼓起勇气去争取了,结果争取到了。
他坐上了中层干部的位置,从此看问题,处理事情的角度就不一样,他就要承担这个角色的责任,和享有相应的权力,从此慢慢地成长起来。
假日时日,他极有可能成长为一个优秀的管理者。
而其他人都有自知之明,觉得自己能力还没到,要继续历练,结果错过了这次机会,最后,也许在下一轮的行业更迭浪潮中,被拍死在沙滩上了。
这样的案例,此起彼伏的在我身边发生。
所以,我觉得,其实现代社会的人,不能太有自知之明。
甚至,我们鼓励人不要有自知之名,成名,成事的机会,对我们来说,才最重要。
那么,难道孔子错了吗?《论语》可是2000年来,东西方牛人都认可和崇拜的经典,半部论语可治天下。
还是我理解的太片面了?
都不是,我觉得,是孔子的观点距离我们太就远了。
【03】
文化认知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而生活环境是变化的,不同的环境里,人们会有不同的认知。
古时候,人少,地多,交通不便,信息不发达,人们对自然现象都还没认识完全?哪里有能力去认识更复杂的形而上的意识形态?
读书人高人一等,因为知识不容易获得。
现在,信息无比发达,你不知道的任何历史,百度百科全部可以告诉你。人们除了没有见过鬼神以外,其余的都打过交道了。
所以,古人提倡要有自知之明,那时候,争取这个机会的人,没有那么多,如果你一上去,结果没有做好,反而被天下人耻笑。
而现在,你不争取这个机会,就被其他人争取走了,而能否做好,并不完全取决于你的能力,有句话叫“求之于势,不责于人”,要做好一个项目,要拍好一部电影,要做空一只股票,一定要先造势。
可,人到底要不要有自知之明呢?
要的。
向内看。
我们不要太把自己当回事了,每个人走进这个人间,就是一个脑袋,一双手,我们都是普通的人种,只是因为基因不同,而会有些许差异而已。
我们本身没有什么了不起的。
但,如果我们勤奋,持续勤奋,有方向的勤奋;如果我们做人做事有底线,保持基本的道德品质;如果我们一直不放弃出淤泥而不染的态度。
那么,我们是可以做成一些事的,我们是可以成为后人的骄傲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