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雯雨霏
【摘录】
这是一本介绍教学方法的书籍。
如何为你的学习者设计一个良好的学习体验
怎样有效通畅地将信息或知识传达给你的听众
好的学习体验与所学内容并不相关,而是与教学方式相关!
学习者不仅想学到更多知识,而且想运用这些知识做更多事情。
学习者存在的差距类型:
* 知识差距
* 技能差距
* 动机差距
* 习惯差距
* 环境差距
* 沟通差距
自动过程:当你能够自动执行某些任务时,你可以将任务的控制交给大脑的一小部分,这样就不需要你花太多有意识的注意力。
谁是你的学习者
* 学习者想要什么
* 学习者当前的技能水平如何
* 学习者与你有何不同
“作为一个游戏设计师的工作就是让玩家觉得自己聪明。”同样学习体验设计师也一样。
尊重你的学习者,因为他们不是你。【curse of knowledge】
帮助你的学习者建造“衣架”:
* 使用高级的组织形式
* 使用可视化信息
* 使用故事(情绪感染)
* 解决问题
如何知道学习者在想什么:更好的模式是让信息流进行双向互动。
学习风格
* 加德纳多元智能
* VAK/VARK 视觉、听觉、读/写、动觉
* 库伯的学习圈理论:经验型、反思型、理论型、应用型
与学习者一起进行尝试:
* 是否有学习者对学习体验某些部分感到困惑
* 是否有些部分感觉理解缓慢
* 学习过程是否超出预期时间
* 学习者是否对学习活动的指导茫然过
目标是什么
在为学习者确定学习路径时,你需要了解:
* 找出你试图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 设定目标
* 确定起点与目标之间的差距
* 确定学习旅程有多长
试着提问:
* 如果他们不了解这个知识,会发生什么(不好的事)呢?
* 他们会利用这些知识做什么?
* 你怎么知道他们是否掌握知识了?
* 如果他们做错了,会怎么样?
* 为什么了解这个对他们很重要?这个重要点在哪里?
当学习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解决某些问题时,那就应该是为了满足学习者的某种需求或欲望。
你并不真正关注学生是否能理解,你需要关注的是他们是否能够运用。
当创建学习目标时,问:
* 在实际环境中,学习者做到这些了吗?(有效性)
* 能分辨他们是否做到了?(可用性)
学习者达到何种熟练程度:
* 熟悉
* 领会
* 有意识的努力
* 有意识的行动
* 精通
* 潜意识的能力
学习程度:
* 回忆
* 理解
* 应用
* 分析
* 评估
* 创造
速度分层
认知,是指人们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或信息加工的过程,这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过程。
~~~~~~~~~~~~~~~~~~~~~~~~~~~~~~~~~~~~~~~~
【读书笔记】
为什么一个班里,同样老师教,学出来的效果怎么都不一样呢?
为什么上喜欢的老师的课,好像往往那门课就会学的比较好呢?
这样的问题有没有觉得很熟悉?那其中究竟是为什么呢?看了这本《认知设计》后,似乎慢慢找到了答案。
首先,提到认知,网络搜索定义是“指人们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或信息加工的过程,这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过程”。字面上说,就是认识并知道,这其中,除了获得知识,还有应用知识,也就是学习的过程。然后,本书对象是教师和培训师,但在我看来远不止如此。之所以说本书对象是教师和培训师,也许就是因为这样的过程最常见到的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同样的方式教下去,学习者的反应如何,接受如何,学习者在这个过程中有没有觉得很有趣,体验如何,“如何为你的学习者设计一个良好的学习体验”,“怎样有效通畅地将信息或知识传达给你的听众”,这些都是本书会讨论的。
其中提到“在为学习者确定学习路径时,你需要了解:”
* 找出你试图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 设定目标
* 确定起点与目标之间的差距
* 确定学习旅程有多长
分析下来,其实就是两步,第一步找到问题,设为起点,第二步解决问题,不过第二步里分了几个小点,先明确最终要达到的终点是什么样子的,再看离那个终点有多少距离,这其中需要花多少时间,通过这些数据,来有效制定从起点到终点的学习路径图。
这确实对教师和培训师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而之所以说不仅仅如此,是因为通过反观如何教,作为学习体验者的我们可以领会到应该怎样学,因为若仅仅依赖于被教,那学习主动性本身带来的乐趣便得不到发挥了。
处在如今的知识信息爆炸时代,每个人周围的资源不缺,想要获得学习资源并不件难事。当有可以选择的时候,标准自然被摆了出来。就像“小孩子通过好奇心和玩耍吸收周边环境的信息”一样,成年人的学习若是和奇妙、有趣、相关等内容联系在一起,自然也是会被强烈吸引,并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本书就像写了认知的认知,也许这便是这本书能带给我们学习体验者最大的意义。
# 无戒365极限挑战日更营 第 140 天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