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活用”现象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用法,规律性很强。据相关调查得知,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名词活用”现象达到了94次。很高频的数据了。
“名词活用”基本上只分为三类,共11种用法。也就是说,这11种用法,基本上覆盖了统编初中教材中的名词活用问题。怎么分类?分别对应哪几种?
第一类:名词用作一般动词
第一种:两个名词构成动宾结构,那么第一个名词就是名作动 例如“饭疏食饮水”中的“饭疏食”,其中“饭”是米饭,是一个名词,“疏食”是指简单的食物,也是一个名词,“饭”在这里活用为动词,翻译为“吃”。
第二种:两个名词连用构成主谓句,则后一个名词用作动词 例如“太守宴也”,“太守宴”其实是主谓句,意思是太守设宴的意思。“宴”活用为动词。第三种:将方位名词用作动词 这类比较简单,例如“狼不敢前”,前是方位方位名词,这里翻译为“向前”。第四种:如果副词后面加了名词,那么名作动
例如“不蔓不枝”,“不”就是个否定副词,后面的名词就用作动词。大家可能对副词的了解不是太深,副词可分为:时间副词、范围副词、否定副词、程度副词、关系副词、状态副词、语气副词、连接副词八类。
副词一般用于修饰动词或形容词。有兴趣的可以了解下副词。什么是副词搞清楚了,第四种用法也掌握了。第五种:如果副词后面加了名词,那么名作动例如“置人所罾鱼腹中”,“罾”是名词,指的是渔网,意思是“放在别人所捕的鱼的肚子里”。第六种:名词放在代词“之”的前面,名作动例如“处处志之”,意思是处处做记号。“志”本来是名词,这里用作动词。
第二类:名词用作状语
之前我们在公众号写过“名作状”,简单一句话,状语是起到修饰、限定动词的作用的。所以,如果名词对动词有那么一些修饰、限定的作用,就可以往名词做状语这方面想了。
第一种:名词放在动词之前做状语,表示打比方 例如“犬坐于前”,“犬”就是名作状,意为就像狗一样坐在前面。
第二种:名词放在动词之前做状语,表示时间和方位 例如“朝服衣冠”,意思是在早上穿戴好衣帽。这里的“朝”指的是“在早上”。
第三种:名词放在动词之前做状语,表示依据或者工具这种用法可以翻译为“用……”。例如“必若余之手录”,“手”是一个名词,指“用手”。
第三类:名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
第一种:使动用法
使动用法,指的是“名词+名词”,后一个名词作为宾语,构成一个动宾结构,前一个名词翻译为:使宾语怎样。例如“域民不以封疆之界”,意思是“限定人民定居不迁移到其他地方去,不靠边境的界限”。“域”是一个名词,表示疆域,放在名词“民”之前,指的是“使……安定。”在这里作使动用法。
第二种:意动用法
意动用法,简单来说,就是把名词后面的宾语看作这个名词所认为的东西,通俗的说,就是将名词翻译为“以为或认为宾语怎么样”。例如“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第一个“乐”,本来是名词,意为“快乐、喜悦”的意思,但第二个“乐”是指“百姓的欢乐”,在句子中作为宾语,所以第一个“乐”在这里便活用作意动用法,表示“以……为乐”,“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即“不知道太守原来是以百姓的欢乐为自己的乐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