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阅读推荐
熊逸笔下的王阳明

熊逸笔下的王阳明

作者: 菁菁TJ | 来源:发表于2019-09-26 14:16 被阅读0次
    王阳明

    今天终于开始听新书,我选了熊逸的《王阳明:一切心法》。主要是为了听熊逸,也是因为喜欢王阳明。

    可是只听了第一节序言后,我就开始犹豫要不要继续听下去。

    之前听过郦波教授讲的《五百年来王阳明》,对王阳明有了些偶像级别的崇拜,甚至幻想如果我能生在那个年代,也坐在王阳明的课堂上听他讲课,一定是件很幸福的事。

    但熊逸要讲的王阳明,只是一个世俗的成功者,因为他的成功,才使得他的理论被众人推崇。王阳明的心学在学术上并没有有多少价值,阳明心学只不过有类似于宗@#教的功效。人们推崇心学,是因为心学能给人带来 “鸡汤”一样的心理安慰。

    熊逸举了一个例子。

    有一个喇@#嘛@#,某天路过一个偏僻的小山村,他远远地看到一间破败的茅屋,四周大放光明,喇@#嘛@#心中惊异,知道这里一定住着得道高人,于是改变了原有的行程,特地到茅屋拜访。茅屋的主人是一位独居的老婆婆,年轻时学诵六字大明咒,天天虔诚念诵,至今已有三十多年。喇@#嘛@#了解到,这位老婆婆的全部修行只是持之以恒地念诵这一句六字大明咒,此外无它。只可惜她的文化程度不高,一直在念错别字。喇@#嘛@#好心地纠正了老婆婆的发音,然后才放心地告辞了。数月之后,喇@#嘛@#故地重游,再看那茅屋的方向,先前的赫赫光明竟然消失不见了。喇@#嘛@#大惊失色,恍然大悟是自己的一句话使老婆婆三十余年的 笃信生出了裂痕,当下急中生智,找到老婆婆说:“我之前只是试探你的诚心,其实你原先的读音半点不差。”于是,当喇@#嘛@#再次告辞上路,回望那座茅屋的时候,先前的光明果然重现。

    我们可以解读一下这个故事,将茅屋的光明理解为人生的幸福感,可以发现幸福感与信心和确定性的程度是高度相关的,与所信的内容却没有太大关系。老婆婆通过念诵从而产生信心,至于念的是对是错,其实并不重要。

    熊逸举这个例子的意思,就是说大家信王阳明,只不过是相信一种信念,至于阳明心学的学术价值,就呵呵了。

    熊逸认为,那些崇拜、信奉王阳明的人,多是感性的人,他们对归属感、确定性有强烈的渴望。而那些理性的人,则不容易被阳明心学打动,甚至会对心学嗤之以鼻。比如像经院哲学家玄奘大师这样理性的人——因为不能容忍细小的错误,于是不惜历经千难万险去佛教发源地求取真经——他如果生活在王阳明的年代,一定会成为阳明心学在学术上最强劲的对手。

    而熊逸自己,作为一个理性主义者、逻辑控,追求的是求真。他,就是现代的玄奘大师。熊逸说,他的这部书,一定会令一些感性气质较强的人大感不悦……

    听到这里,我又有了继续听下去的想法。不执着于一种观点,多听多看多参考,一直是我希望自己能做到的事。也或许,我这是中了熊逸的激将法吧。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熊逸笔下的王阳明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jrbu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