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哼,我再也不用你陪我玩了。”
“我不喜欢你。”
“你从来不陪我玩。”
“你心里只有工作和学习,什么都比我重要。”
我没陪女儿的时候,她这么说。
我陪她的时候,她也常这么说,只因为没玩够。
我心情好的话,能更加理解和包容她,毕竟她还是一个孩子,难免有些小任性。
可我心情不好的时候,就没办法平静对待了。
本来很用心地陪她,只因为一个小环节出现问题,她就立马拉下脸来,数落和埋怨。那一刻,我的火“噌”的一下就“蹿起来”了,根本控制不住。
她不够理解和包容我,我生气;无论怎么努力最后换来的依然是指责和抱怨,我生气;我甚至觉得她欺负人,欺负我脾气好。
对她,至始至终,我都是鼓励和嘉许,是不是这样的环境宠坏了她?让她不懂珍惜?
事后跟她沟通,模式都是一样的。
我质问她:你为什么这么对妈妈?妈妈从来没陪你玩过吗?那些都忘了?你是不是看妈妈脾气好,欺负我啊?反正我又不能拿你怎么样?
巴拉巴拉巴拉.....
我唾液横飞地痛斥她半个小时,次次如此。
而每一次的结果也都一样。
她根本认识不到自己的问题,除了更讨厌我,也就没啥了。
管它呢?反正我发泄完了。
前天晚上9点,她让我陪她玩,尽管我头疼到整个头皮都发紧发麻,但我依然答应了。
玩了近半小时,她还要继续,我实在难受的厉害,说,就到这吧。
然后,她开始嘟哝:
“哼,我再也不用你陪我玩了。”
我说,妈妈理解你,今天没玩够,但是妈妈实在坚持不住了,咱明天再玩。
可她并未有所触动,生气地甩了句:我就知道,你不想陪我玩,然后离开了。
这一幕几乎每隔几天上演一次,有时一天几次。
但这一次,我没有着急和她聊,而是让自己先冷静下来。
我认真想了想,接着把女儿叫到身边。
“你不开心,是不是因为妈妈没有再陪你继续多玩一会儿?”
女儿看着我,不做声。
“妈妈今天陪你玩了半个小时左右,对吗?”
“嗯。”女儿回答。
“这半个小时妈妈非常投入,你玩得也特别开心,是吗?”
女儿并不否认:“嗯。”
“那为什么这些事你都没有看到,只看到我不再继续陪你玩这一部分呢? ”
我接着说:“妈妈愿意陪你玩,也很开心。但是如果我忍着病痛陪了很长时间,到最后得到的却是抱怨和指责,妈妈很难过。换做你,你会怎么想呢?”
女儿用心聆听,听完后马上说:“妈妈,你今天没陪我继续玩,我不高兴;我们玩之前,我找东西没找着,也不高兴。我把气都撒你头上了。对不起。我以后再也不这样了。”
一下子,所有的坏情绪烟消云散。
“好,谢谢你这么说,以后我们交流的时候,希望彼此能说出事实的全部真相。这样即使指出对方的问题,对方也会心悦诚服地接受,是吗?”
“你下次如果这么跟妈妈说,‘妈妈,你今天陪我玩了半个小时,我非常开心。如果再能多陪我一会就好了。我有些遗憾。’这样是不是更好?”
女儿点点头,开心地走了。
我知道,以前没处理好这件事,不是女儿的原因,是我沟通方法的问题。
这次对话成功,我非常开心,事后复盘成功的原因,它恰恰符合了《非暴力沟通》书中提到的有效沟通的模式。
非暴力沟通的模式包含四要素。
首先:留意发生的事情。我们此刻观察到什么,不管是否喜欢,只是说出人们所做的事情。要点是,清楚地表达观察结果,而不判断或评估。
接着,表达感受,例如受伤、害怕、喜悦、开心气愤等等。
然后,说出哪些需要导致那样的感受。
最后,提出具体的请求。
我正是这么做的。
首先,我观察到:孩子不开心,是因为没有玩够。但是她只是一味抱怨而忽略事实真相让我也很委屈。
于是,我真诚表达我观察到的事实,没有任何评判。(我没像以前那样说她不懂事,不知感恩,甚至欺负我。)
接着,我平静地表达了我的情绪----我很难过和委屈。
我希望被公平对待导致了这样的感受。
最后,我希望女儿下次沟通的时候,能说出事情全部真相。
书中又举了一个例子,我们一起看一下;
一位母亲对她处于青春期的儿子说:“费利克斯,看到咖啡桌下的两只脏袜子和电视机旁的三只,我不太高兴,因为我看重整洁。”
接着她说出具体的请求:“你是否愿意将袜子拿到房间或放进洗衣机?”
看看上面的例子,是不是满足了非暴力沟通的四要素?
说出观察到的,表达感受,说出原因,接着提具体的要求。
这是基于事实的真诚表达,没有任何解读、评判、批评和指责。
只要掌握正确的沟通模式,我们就能通过有效沟通让彼此倾听和关注,感受到更多的爱。
当然,做到非暴力沟通并不容易,它需要我们在生活中多多练习。有的人甚至随身携带卡片,写上非暴力沟通的模式,沟通前先看看步骤,然后再说话。
还有一个问题很重要,我们沟通前一定要想清楚下面的问题:
我们到底希望通过沟通获得什么?我们的行为是否能达到这样的目的?
如果我们希望通过沟通促进双方的关系,那么一味大呼小叫地指责和抱怨只能让关系越来越疏远。
这个问题想清楚了,即便没看过《非暴力沟通》这本书,不了解非暴力沟通的模式,我们也会努力做得更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