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刘邦给出的“正确答案”
有一次,汉高祖刘邦在洛阳南宫大宴群臣,期间,他给大臣们出了一道题——为什么朕能得天下,而项羽失去了天下?高起、王陵说了很多理由,但刘邦说他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他自己给出了正确答案——
“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张良、萧何、韩信这三个人,都是人杰,我能用他们,这是我之所以能够取得天下的原因。项羽只有一个人才范增,却不能用,所以项羽成为我的手下败将。
刘邦认为他之所以成功,最重要的是会用人,善于听取谋臣的意见,而项羽有一个好大臣范增,他却不用其人,不听其劝,这是项羽失天下的重要原因。刘邦说的话有理有据。鸿门宴上,范增多次暗示项羽杀死刘邦,可是项羽始终不忍,最后,放虎归山。汉三年(前204),项羽控制了刘邦的粮道,刘邦后勤补给中断,形势万分危急。因此派人向项羽求和。范增建议项羽抓住良机,就此致刘邦于死地。项羽派兵把刘邦围围在荥阳,但不久,项羽便中了陈平的反间计,开始疏远范增。范增一怒之下离开项羽。项羽失去了范增这个重要谋臣,也为后来的失败埋下了伏笔。
刘邦没读过多少书,是个粗人。不懂礼节,不重小节,看不上谁,张口就骂。不过,他也有一个致命的优点,那就是知人善任。正像他自己所说的那样,他把张良、萧何、韩信、彭越、英布等高参、良将招集在自己旗下,听他们的建议,给他们权力,毫不吝惜奖赏,从而让这些人心甘情愿地为他卖命。
项羽也没读多少书,虽然跟叔叔项梁学过一阵子兵法,大概也没学到精髓,但是,他有一个好身体,个子高大,力能扛鼎;有个好年龄,二十五六岁,正当青年好时光,而刘邦已经五十多岁了,是个老头了;他还有个好品格,那就是可以身先士卒。大小七十余战,战战有他驰骋沙场的身影。他不知道,事业不是他一个人干的,天下不是他一个人打的。正因为如此,曾经跟随他的勇士们,一个一个地离他而去,转而投到对方阵营。最后,项羽只剩下孤家寡人。倒是有一个多情的女子一直陪伴他,可惜,她在垓下,在那个明月满营天似水的夜晚,饮恨自杀了。
唐朝诗人胡曾有一首咏史诗专门提到项羽不听劝谏的事,对项羽表示深深的惋惜。其诗曰:“项籍鹰扬六合春,鸿门开宴贺亡秦。樽前若取谋臣计,岂作阴陵失路人。”
(二)秦缪公的悔悟
秦缪公三十六年,秦缪公派百里奚的儿子百里孟明视率兵伐晋,报了“殽之战”之仇。秦缪公渡过黄河,亲自参加在“殽之战”中牺牲将士的葬礼,之后,秦缪公对全体将士发布训令——
“嗟士卒!听无哗,余誓告汝:古之人谋黄发番番,则无所过。”
听着,不要喧哗,我要告诉你们:古人做事往往要与老年人谋划,所以才不会有过错。你们一定要记住了!
秦缪公为什么要在将士面前这样说呢?他是对自己不听百里奚和蹇叔的话,派兵攻打郑国,最终导致与晋国的战争并大败之事的悔恨之意。
古代君主有下“罪己诏”的传统,国君做错了事,导致国家、人民受到重大损失。或者发生自然灾害,受到上天的惩戒,往往要下罪己诏,以示自我责罚、引以为戒。秦缪公这个讲话虽然不是“罪己诏”,但其用意与此相同。
那么,秦缪公做错了什么事呢?
秦缪公三十二年,郑国有三个守门将领传来情报,表示他们可以作为秦国的内应,请秦国攻打郑国,等秦军一到,他们便大开城门,到时候郑国便可唾手可得。秦缪公动了心思,便征求百里奚和蹇叔的意见。没想到二人一致表示反对。从秦国到郑国要经过好几个小国,而且有千里之遥,去攻打这样一个国家,很难得到利益。再说,有人出卖郑国,难道就不会有人出卖秦国吗?到时候,郑国人知道了秦国的计划,岂不让秦国白忙一场?
据《左传》记载,这三个出卖郑国的人名叫杞子、逢孙、杨孙,但他们不是郑国人,而是秦缪公派到郑国去替郑国守城的“卧底”。当时,晋文公刚死,所以这三个人认为时机来了,赶紧传信给秦缪公。但《史记》中司马迁把这三个人说成了郑国人。司马迁之所以这样做,正是为了突出这样的主题:郑国虽然有叛徒,但也有爱国者,比如商人弦高,所以,百里奚和蹇叔说得对,郑国不可灭。
秦缪公没有明确告诉百里奚、蹇叔那三个人是他派去的卧底,但他觉得自己很有“底气”,有把握拿下郑国。于是,不顾两位长者的反对,秦缪公执意派兵出征。而且,带兵的偏偏是百里奚的儿子孟明视,蹇叔的儿子西乞术和白乙丙。两位老人明知到此行必败,所以在儿子出征前痛哭相送。“此行必败,而且一定会在地势险要的殽山,你们可要当心啊!”
秦军到了滑国,遇到了郑国到周都洛阳贩牛的商人弦高。弦高一看秦国大军要去攻打郑国,便心生一计。他主动找到秦军将领说:“郑国国君知道你们要来攻打郑国,已经做好了应战的准备。他说贵国军队不远千里来到郑国十分辛苦,便派我给贵军送来十二头牛犒劳各位,请一定收下。”孟明视等将领一听,伐郑的计划泄密了,再去攻打郑国,难有胜算,便把滑国灭掉,准备班师回国。
可是晋国不干了。晋文公刚死去不久,滑国又紧邻晋国的边境,现在说让秦国灭了就灭了,这不是欺负人吗?晋国的脸面何在?于是,晋襄公派出重兵与秦在殽山附近决战,结果秦军大败,秦军的三个将领也成了晋军的俘虏。
好在有周朝天子求情,晋文公的夫人是秦缪公的女儿,家里人出了这么大事,她寝食难安,她也要求晋襄公把三个俘虏交给秦君处置,晋国放回了孟明视等人。秦缪公很后悔没有听百里奚和蹇叔的话,在以后,他很重视纳谏,凡事主动与老臣谋划。于是有了三十六年的伐晋行动,一举攻取晋国的王官及晋都远郊之地,报了“殽之战”的仇。
到了秦国,百里奚又推荐了蹇叔。他与蹇叔的交情与管仲与鲍叔牙差不多。百里奚曾经困于齐国,一度沦为乞丐,蹇叔收留了他。后来,蹇叔又阻止百里奚在齐国为齐君做事,反对百里奚为周王子颓做事,使百里奚免除了齐国、周国发生的政乱之害。后来,百里奚坚持到虞国为官,蹇叔同样反对。这回百里奚因为没有听从蹇叔的建议,而随着虞国的灭亡成了晋国的俘虏。通过这些事,百里奚认定蹇叔是个贤者,所以他才向秦缪公推荐了蹇叔。
百里奚、蹇叔两位长者不负秦缪公的信任,为其成就霸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尽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人都有智力触及不到的地方。因此,多听别人意见,这是弥补自己智力缺陷的一个重要途径。我们到任何时候,都不能堵塞这个通道。
一个人的经历又与其年龄、阅历有很大关系。所以,俗语中有“老年人走过的路比年轻人吃的盐多”、“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等说法。由是,也提出了一个交友的问题。古人交友有各种类型,其中就有“忘年交”等等。“忘年交”就是不拘年龄辈分而成为朋友。与老年人交朋友,是汲取智慧的重要途径,同时,这也是智慧的表现。但在现实生活中,由于“代沟”的问题,年轻人很少愿意与年长的人谈心、交心、交朋友,这样其实是得不偿失的。作为年轻人,一定不要忽视与老年人交朋友、向老年人学习的机会。
(三)刚愎自用的人
历史上最刚愎自用、最不爱听劝谏的人恐怕非商纣王莫属。纣王宠幸妲己,荒淫无耻,“以酒为池,悬肉为林,使男女倮相逐其间,为长夜之饮。”纣王的哥哥微子多次劝谏,纣王置若罔闻,微子与大师、少师只好离纣王而去。纣王的叔叔比干强谏,纣王竟然毫无人性地把比干剖了心,声称要看看比干的心有几窍。纣王的另一个叔叔箕子见纣王已丧失了人性,害怕祸及己身,便装疯卖傻,即便这样,纣王还是把箕子囚禁了起来——
“纣愈淫乱不止。微子数谏不听,乃与大师、二师谋,遂去……剖比干,观其心。箕子惧,乃佯狂为奴,纣又囚之。”
不听劝谏,自然不会有好下场。武王伐纣,纣王投火自焚而死。
史书上说商纣王天资聪颖,能言善辩,见多识广;而且气力极大,可以空手与猛兽格斗。他的智慧可以让他不用接受别人的劝谏,他言辞敏捷,逻辑严谨,完全可以掩饰自己的缺点。这样一个“文武双全”的人,完全可以成就一番大业。
但是,满招损,谦受益。从父辈那里继承了帝位的纣王,自侍才高八斗,没有人能比得过他,肆意地放纵自己,骄奢淫逸,无所不用其极。而且,他对别人的劝谏置若罔闻,对忠心劝谏的长辈、兄弟、大臣,残酷地迫害。自我堵塞了言论之路,也为自己掘了坟墓。
网友评论